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路徑與邊界研究
時間:2020-07-02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戰略管理論文研究,本文以價值網絡理論、網絡位勢理論以及企業創新理論為基礎,對相關概念及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通過理論分析,探析了協同創新、自主創新以及網絡位勢在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發揮的作用,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雙重中介模型。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 347份來自高技術產業企業的調查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研究假設和理論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
第三章 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 27
第一節 研究假設 ................................ 27
一、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 ................................. 27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數據收集 .............................. 34
第一節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 34
第二節 變量測量 ................................. 34
第五章 假設檢驗與模型驗證 .......................... 39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 39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 4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也不斷向縱深演化,區域性的價值鏈在空間上也逐漸突破地理限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拓展和布局,全球產業經濟的價值創造方式已經開始從全球價值鏈向全球價值網絡轉變(魏明亮和馮濤,2010)。全球價值網絡是價值環節沿著全球價值鏈縱向分離以及不同全球價值鏈間價值環節橫向重組,而形成的網絡化的全球價值創造體系。價值網絡拓展了價值創造方式,將價值在單一價值鏈的縱向創造和不同價值鏈間的橫向創造完美結合。價值網絡以動態分工和價值共創為主要特征,推動了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的變革,網絡化和生態化已成為現階段產業發展的趨勢。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也不斷向縱深演化,區域性的價值鏈在空間上也逐漸突破地理限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拓展和布局,全球產業經濟的價值創造方式已經開始從全球價值鏈向全球價值網絡轉變(魏明亮和馮濤,2010)。全球價值網絡是價值環節沿著全球價值鏈縱向分離以及不同全球價值鏈間價值環節橫向重組,而形成的網絡化的全球價值創造體系。價值網絡拓展了價值創造方式,將價值在單一價值鏈的縱向創造和不同價值鏈間的橫向創造完美結合。價值網絡以動態分工和價值共創為主要特征,推動了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的變革,網絡化和生態化已成為現階段產業發展的趨勢。
企業必須適應由全球價值網絡發展引發的革命。由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帶來的催化劑作用,將面向價值鏈的企業轉變為面向價值網絡的企業,后者側重于協調價值網絡中的價值創造活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Ploom,2015)。企業必須在戰略布局、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商業模式以及治理機制等各方面做出調整與升級,在模塊化方法的指導下將企業內部價值鏈進行解構、優化和重組,形成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價值模塊,以單一價值模塊或價值模塊組合的形式嵌入價值網絡。企業借助價值網絡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專業化經濟和集群化經濟等優勢,拓展發展空間并獲得競爭能力(余東華和芮明杰,2005)。因此,全球價值網絡背景下的產業結構更加強調模塊化的力量。產業在結構上的模塊化特征更加鮮明,模塊化作為新產業組織結構的本質愈加凸顯(青木昌彥和安藤晴彥,2003)。隨著市場競爭主體逐漸由企業之間轉變為價值網絡之間,企業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已經由其內部要素轉變為企業是否嵌入價值網絡以及對所處價值網絡的理解與適應。
..........................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價值網絡共生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路徑及邊界問題進行探究。首先,從文獻資料收集與歸納出發,明晰關于價值網絡與創新績效關系問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明確本文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價值網絡、網絡位勢、價值網絡創新以及企業創新績效的有關概念進行界定,梳理相關文獻中價值網絡共生、網絡位勢、企業創新能力及創新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現狀,并對相關研究進行評述;再次,歸納總結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作用機理的研究假設,并構建理論模型;進一步地,根據國內外已有研究并結合本研究的現實背景,設計研究變量的測量指標,通過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樣本數據;然后,在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變量的信度與效度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相關性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簡單斜率分析以及 Bootstrap 方法對研究假設進行驗證;最后,統理全文,對研究結論進行討論,提出管理啟示和未來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歸納法、邏輯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統計分析法。
(1)文獻歸納法。收集并整理價值網絡共生、網絡位勢、企業創新能力及創新績效相關的文獻資料,從中歸納出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觀點,在文獻分類、歸納以及總結的基礎上,完成本文中的概念界定和文獻綜述部分,并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邏輯研究法。對價值網絡共生、企業創新績效、協同創新與自主創新以及網絡位勢等相關理論進行歸納和演繹,對價值網絡共生如何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問題從理論本質上進行解析,明晰價值網絡共生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機制中各因素之間的內在邏輯,指出影響路徑與邊界條件,在理論推導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構建理論模型。
.............................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價值網絡共生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路徑及邊界問題進行探究。首先,從文獻資料收集與歸納出發,明晰關于價值網絡與創新績效關系問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明確本文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價值網絡、網絡位勢、價值網絡創新以及企業創新績效的有關概念進行界定,梳理相關文獻中價值網絡共生、網絡位勢、企業創新能力及創新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現狀,并對相關研究進行評述;再次,歸納總結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作用機理的研究假設,并構建理論模型;進一步地,根據國內外已有研究并結合本研究的現實背景,設計研究變量的測量指標,通過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樣本數據;然后,在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變量的信度與效度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相關性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簡單斜率分析以及 Bootstrap 方法對研究假設進行驗證;最后,統理全文,對研究結論進行討論,提出管理啟示和未來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歸納法、邏輯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統計分析法。
(1)文獻歸納法。收集并整理價值網絡共生、網絡位勢、企業創新能力及創新績效相關的文獻資料,從中歸納出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觀點,在文獻分類、歸納以及總結的基礎上,完成本文中的概念界定和文獻綜述部分,并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邏輯研究法。對價值網絡共生、企業創新績效、協同創新與自主創新以及網絡位勢等相關理論進行歸納和演繹,對價值網絡共生如何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問題從理論本質上進行解析,明晰價值網絡共生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機制中各因素之間的內在邏輯,指出影響路徑與邊界條件,在理論推導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構建理論模型。
.............................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第一節 概念界定
一、價值網絡共生
(一)價值網絡的涵義
價值網絡(Value Network)的概念最早是由 Adrian Slywotzky(1998)提出,價值網絡被定義為一種新的業務模式。競爭環境的變化,要求企業用網絡思維考察價值鏈的分解與重構(Berger,1999)。Sriniras(1999)認為價值網絡是價值鏈企業按照共同的規則而形成的價值流動和拓撲空間的網絡。Bovet ? Martha(2000)認為價值網絡是企業為了快速響應顧客需求,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與顧客、其他企業、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等組成的生態系統。Achrol ? Kotler(1999)認為價值網絡是一種特殊的網絡組織,這種網絡組織的運作脫離了層級結構,是由一些任務專門化或技能專門化的經濟組織嵌入在一個共享的價值系統中,通過多邊聯系、相互依存而構成的聯合體,網絡成員的角色與責任由價值系統確定。Gulati(2000)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處于價值網絡中,包括企業的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以及競爭對手。這些不同類型的參與者建立起利益共同體,網絡關系跨越了產業邊界甚至國界,價值網絡也被稱為價值創造生態和價值生態系統(歐曉華,2015)。程立茹和周煊(2011)指出價值網絡是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多重經濟關系的網絡體系:以客戶為核心的價值創造網絡、生產企業為核心的合作關系網絡、以網絡主體間關系為核心的競爭關系網絡。
第一節 概念界定
一、價值網絡共生
(一)價值網絡的涵義
價值網絡(Value Network)的概念最早是由 Adrian Slywotzky(1998)提出,價值網絡被定義為一種新的業務模式。競爭環境的變化,要求企業用網絡思維考察價值鏈的分解與重構(Berger,1999)。Sriniras(1999)認為價值網絡是價值鏈企業按照共同的規則而形成的價值流動和拓撲空間的網絡。Bovet ? Martha(2000)認為價值網絡是企業為了快速響應顧客需求,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與顧客、其他企業、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等組成的生態系統。Achrol ? Kotler(1999)認為價值網絡是一種特殊的網絡組織,這種網絡組織的運作脫離了層級結構,是由一些任務專門化或技能專門化的經濟組織嵌入在一個共享的價值系統中,通過多邊聯系、相互依存而構成的聯合體,網絡成員的角色與責任由價值系統確定。Gulati(2000)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處于價值網絡中,包括企業的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以及競爭對手。這些不同類型的參與者建立起利益共同體,網絡關系跨越了產業邊界甚至國界,價值網絡也被稱為價值創造生態和價值生態系統(歐曉華,2015)。程立茹和周煊(2011)指出價值網絡是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多重經濟關系的網絡體系:以客戶為核心的價值創造網絡、生產企業為核心的合作關系網絡、以網絡主體間關系為核心的競爭關系網絡。
吳海平和宣國良(2002)對價值網絡的概念作了系統而全面的闡述,他們認為,價值網絡是價值創造、轉移、分配和利用的結構,其本質是由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企業及其相關利益主體相互協作,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形成的具有交互、進化、擴展和環境依賴的生態特性,獨立于市場和科層的治理結構。周煊(2005)認為,價值網絡是以顧客價值為核心而構建的價值創造和價值管理體系,
其結構主要有兩種,即控制性股權網絡和非控制性的契約網絡。盧泰宏等(2012)從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角度分析了價值網絡的研究淵源。盡管學者們從不同理論視角闡釋了價值網絡的定義,但是都強調了其以顧客為中心、資源共享、動態性、共同創造價值,以及從零和博弈轉向合作共贏的特性;即“以顧客為中心,企業間共同合作以促進價值增值,并迅速滿足顧客需求的動態網絡。”
...........................
...........................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研究
根據前文對價值網絡相關理論的分析,價值網絡是眾多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以價值生產、傳遞和分配為目標,為增強環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能力,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互補性組合,而形成的資源共享、價值共創、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價值共生系統。企業通過實施業務聚焦戰略和“歸核化”戰略,將自身打造成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價值模塊,以單個價值模塊或價值模塊組合的方式嵌入到價值網絡中,作為網絡節點參與價值網絡分工。通常來說,網絡嵌入性是價值網絡共生在企業個體層面的行為體現,企業通過嵌入性行為參與價值網絡共生系統。“嵌入性”概念首先由 Polanyi 于 1944 年提出,嵌入性是指企業內部或企業之間由于交往和聯系而逐漸形成日常化和穩定性的聯系(王慶金等,2019)。Granovetter(1985)認為企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嵌入在特定網絡中,即結構性嵌入和關系性嵌入。嵌入行為是網絡關系的構建基礎。
一、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研究
根據前文對價值網絡相關理論的分析,價值網絡是眾多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以價值生產、傳遞和分配為目標,為增強環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能力,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互補性組合,而形成的資源共享、價值共創、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價值共生系統。企業通過實施業務聚焦戰略和“歸核化”戰略,將自身打造成基于核心能力要素的價值模塊,以單個價值模塊或價值模塊組合的方式嵌入到價值網絡中,作為網絡節點參與價值網絡分工。通常來說,網絡嵌入性是價值網絡共生在企業個體層面的行為體現,企業通過嵌入性行為參與價值網絡共生系統。“嵌入性”概念首先由 Polanyi 于 1944 年提出,嵌入性是指企業內部或企業之間由于交往和聯系而逐漸形成日常化和穩定性的聯系(王慶金等,2019)。Granovetter(1985)認為企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嵌入在特定網絡中,即結構性嵌入和關系性嵌入。嵌入行為是網絡關系的構建基礎。
企業嵌入價值網絡共生系統,實際上就是企業識別、構建、維持、管理、優化以及利用網絡關系的過程。網絡關系與網絡能力密切相關,網絡能力決定著網絡關系。網絡能力是企業利用關系,進行網絡構建和網絡管理的能力,即網絡能力是利用、構建和管理網絡關系的能力(朱秀梅等,2010)。Ritter et al.(2002,2003)認為網絡能力是企業構建、維持和運用企業之間關系網絡,以獲取競爭優勢的能力。朱秀梅等(2010)認為可以從網絡導向(網絡計劃)、網絡構建(選擇合作伙伴、關系發起、關系調整)和網絡管理(關系組織、關系協作、關系交換、關系控制)三維度對測量網絡能力。王益鋒和王曉萌(2016)從四個方面考察了企業能力:網絡規劃(制定網絡規劃)、網絡配置(創建關系網絡、篩選合作伙伴、建立連接關系)、網絡運作(協調網絡關系、管理連接屬性)和網絡占位(占據有利位置)。
..........................
..........................
第一節 研究假設 ................................ 27
一、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 ................................. 27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數據收集 .............................. 34
第一節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 34
第二節 變量測量 ................................. 34
第五章 假設檢驗與模型驗證 .......................... 39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 39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 40
第五章 假設檢驗與模型驗證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對 347 份有效問卷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樣本的基本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 5.1。在 347 位被試者中,男性 186 人,占 53.600%;女性被試者 161 人,占 46.400%。本研究的樣本數據來源于高技術企業,被試者具有較高的學歷結構,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 277 人,占所有被試者的比例為 79.827%。為了保證研究樣本數據的準確性,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嚴格控制被試者的職務結構,共有 263 份有效問卷是由企業管理人員填寫,占總體問卷量的 75.793%,其中,高級管理人員68 人、中層管理人員 84 人、基層管理人員 111 人,占總體問卷量的比例分別為19.597%、24.207%、31.988%。在企業產權類型方面,民營企業數量最多,共 178家,占 51.300%,91 家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占 26.200%。本研究沿用以往學者的慣例,用企業員工人數來衡量企業規模,規模在 501 至 1000 人之間的企業數量最多,共有 117 家,所占比例為 33.700% ,其次為規模在 101 至 500 人之間的企業,占 35.400%,規模在 1000 人至 2000 人、2000 人以上、100 人及以下的企業分別占樣本總量的比例為 17.900%、13.000%和 9.800%。本研究的樣本企業來源于六大高技術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占 29.395%,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企業占 31.988%,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企業占 24.207%,儀器儀表制造業企業占 3.746%,醫藥制造業企業占 6.340%,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企業 4.323%。在地區分布上,東部地區企業占 40.600%,中部地區企業占 34.600%,西部地區企業占 19.600%,東北地區企業占 4.000%,港澳臺地區企業占 1.200%。通過研究樣本的基本特征分析,結果表明,研究樣本的分布特征具有較好合理性和科學性。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對 347 份有效問卷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樣本的基本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 5.1。在 347 位被試者中,男性 186 人,占 53.600%;女性被試者 161 人,占 46.400%。本研究的樣本數據來源于高技術企業,被試者具有較高的學歷結構,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 277 人,占所有被試者的比例為 79.827%。為了保證研究樣本數據的準確性,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嚴格控制被試者的職務結構,共有 263 份有效問卷是由企業管理人員填寫,占總體問卷量的 75.793%,其中,高級管理人員68 人、中層管理人員 84 人、基層管理人員 111 人,占總體問卷量的比例分別為19.597%、24.207%、31.988%。在企業產權類型方面,民營企業數量最多,共 178家,占 51.300%,91 家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占 26.200%。本研究沿用以往學者的慣例,用企業員工人數來衡量企業規模,規模在 501 至 1000 人之間的企業數量最多,共有 117 家,所占比例為 33.700% ,其次為規模在 101 至 500 人之間的企業,占 35.400%,規模在 1000 人至 2000 人、2000 人以上、100 人及以下的企業分別占樣本總量的比例為 17.900%、13.000%和 9.800%。本研究的樣本企業來源于六大高技術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占 29.395%,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企業占 31.988%,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企業占 24.207%,儀器儀表制造業企業占 3.746%,醫藥制造業企業占 6.340%,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企業 4.323%。在地區分布上,東部地區企業占 40.600%,中部地區企業占 34.600%,西部地區企業占 19.600%,東北地區企業占 4.000%,港澳臺地區企業占 1.200%。通過研究樣本的基本特征分析,結果表明,研究樣本的分布特征具有較好合理性和科學性。
第六章 研究結論、啟示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作用機理,不僅是理論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由制造大國走向智造強國的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現有研究尚未形成足夠的實證成果能夠清晰地揭示化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內在機理,并不能很好地回答“價值網絡共生如何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以價值網絡理論、網絡位勢理論以及企業創新理論為基礎,對相關概念及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通過理論分析,探析了協同創新、自主創新以及網絡位勢在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發揮的作用,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雙重中介模型。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 347份來自高技術產業企業的調查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研究假設和理論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作用機理,不僅是理論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由制造大國走向智造強國的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現有研究尚未形成足夠的實證成果能夠清晰地揭示化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內在機理,并不能很好地回答“價值網絡共生如何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以價值網絡理論、網絡位勢理論以及企業創新理論為基礎,對相關概念及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通過理論分析,探析了協同創新、自主創新以及網絡位勢在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發揮的作用,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雙重中介模型。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 347份來自高技術產業企業的調查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研究假設和理論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結論:
一、價值網絡共生與企業創新績效
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結論與現有研究的結論保持一致。價值網絡的形成與發展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而導致的分工持續向縱深演進的結果,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使得買方市場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企業依靠自身的資源能力已經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企業必須借助價值網絡“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與網絡內其他成員之間進行資源能力的跨組織邊界匹配與整合,擴大能力邊界、拓展成長空間,通過網絡系統整體勢力的提升實現自身競爭能力的飛躍。價值網絡以客戶價值需求為導向,通過成員企業之間的“面對面”合作與“背靠背”競爭,實現企業個體與系統整體的共同進化,因此價值網絡是企業的共生系統。同時,因為價值網絡是眾多企業在核心能力基礎上的強強聯合,所以價值網絡是核心能力的集合體,是具有資源保護和市場壟斷優勢的價值系統。此外,價值網絡又是由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組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自主創新聯合體,是協同創新與自主創新相互交織的創新系統。總之,價值網絡共生系統的諸多優勢為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績效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略)
價值網絡共生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結論與現有研究的結論保持一致。價值網絡的形成與發展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而導致的分工持續向縱深演進的結果,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使得買方市場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企業依靠自身的資源能力已經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企業必須借助價值網絡“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與網絡內其他成員之間進行資源能力的跨組織邊界匹配與整合,擴大能力邊界、拓展成長空間,通過網絡系統整體勢力的提升實現自身競爭能力的飛躍。價值網絡以客戶價值需求為導向,通過成員企業之間的“面對面”合作與“背靠背”競爭,實現企業個體與系統整體的共同進化,因此價值網絡是企業的共生系統。同時,因為價值網絡是眾多企業在核心能力基礎上的強強聯合,所以價值網絡是核心能力的集合體,是具有資源保護和市場壟斷優勢的價值系統。此外,價值網絡又是由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組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自主創新聯合體,是協同創新與自主創新相互交織的創新系統。總之,價值網絡共生系統的諸多優勢為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績效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