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研究
時間:2021-01-24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以中國制造業企業為樣本,在 1998-2009 年的樣本區間內,觀察企業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得出結論為:企業的創新對企業當期財務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企業當期申請專利總數越多,當期的財務績效表現越好;企業創新對財務績效的作用逐年減弱,在創新后第 3 年消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離不開各行各業對于創新的不斷投入。2015 年 5 月 19 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 2025》明確提出,創新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首要驅動力,要始終堅持創新在行業發展中的核心位置。隨著中國對創新及知識產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國內的創新氛圍也越來越濃厚。
經濟學理論表明,創新推動了技術進步,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大部分國家的技術改革來源于其他國家,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獲取的技術外溢。新貿易理論提出,國際貿易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企業創新績效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在高度動蕩的環境中,創新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它是民族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個人、公司、區域和國家各級的競爭能力。創新所創造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新的處理過程或有助于創造財富的新產品和流程上。當我們把一個公司看作是一個資源、技能和能力的集合體時,創新的作用就是轉變公司的內在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更好的學習能力和開發新思想的能力。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增強靈活性至關重要。因此,創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學者們已經強調了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XuM 等(2004)提出,研發活動會產生新產品或提高生產效率,這將使成功開展研發活動的公司能夠開拓新市場或降低生產成本,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獲得更多利潤。Foster 和 Kaplan(2001)指出當前的全球化和快速變化的環境迫使企業不斷更新他們的資源和知識基礎,以發展創新和保持競爭力。Pilar(2019)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是堅持研發,因為它使企業積累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增強了它們的知識庫,從而提高了開發創新的可能性。
...........................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文獻綜述
學術界關于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討論,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一個是以研發支出(R&D)為代表的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探索,另一個是以專利為代表的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
(一)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
早期,國外學者利用較短期間內的少量樣本,初步證明了企業的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Griliches,1981;Pakes,1985;Cockburn 和 Zvi,1988;Griliches,1987)。Geroski 等(1997)認為創新是企業績效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亦有學者證明了創新投入對企業績效的滯后影響,XuM 等(2004)利用 1985-2000 年的日本企業樣本,證明了 R&D 支出與滯后一期的平均股票收益正相關。部分實證研究有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沒有相關性,比如 Capon,Farley 和 Hoenig(2000)。Bianchini 等(2018)發現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并不顯著,創新并不能幫助高績效的公司繼續保持高績效(Bianchini 等,2017)。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對創新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做出了理論與實證分析,大部分以上市公司為樣本。盧闖(2005)通過實證證明了上市公司創新與未來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梁萊歆(2006)以深市上市公司為樣本展開研究,得出結論為企業研發投入與技術資產、盈利能力以及企業增長顯著正相關。程宏偉(2006)利用 96 家上市公司數據實證得出結論,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且相關性逐年減弱。王慧(2009)以中部地區六個省份的上—市公司為樣本,證明企業的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陸國慶(2011)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選取企業績效的多種指標,證明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關于創新對企業績—效的滯后影響,何瑋(2003)利用我國 1990-2000年大型工業企業數據,分別對滯后期 1-4 年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企業的創新投入在三年內逐步發揮作用,到第三年時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達到最大。
........................
第二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相關概念
一、企業創新
創新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本質上創新的主要特點是變革。學術界普遍采用的是經合組織對創新的定義:創新包括為了成功地開發和銷售新的或改良的制成品、將新的或改良的工序或設備用于商業用途或為社會服務引進新的方法而必須采取的所有科學、技術、商業和金融步驟。
從定義上可以明顯看出,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是企業創新的兩個產出。產品創新是指以前未出現的或以前更先進的產品、設備,或在市場上成功的服務。流程創新包括采用新的或改進生產或分配過程,或一種新的社會服務方法。這并不意味著這兩種創新是相互排斥的。例如,流程創新可能引發產品創新。同樣,產品創新也可能引發流程創新。除了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之外,還有組織創新。組織創新可以促進企業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對于成功地利用創新至關重要。因此,創新可以發生在三個廣泛的維度中——產品、流程和組織。歐盟關于創新的綠皮書中做出了總結:簡言之,創新是:
(一)更新和擴大產品和服務范圍及相關市場;
(二)建立新的生產、供應和分銷方式;
(三)引入管理、工作組織、工作條件和勞動力技能方面的變革。
...........................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創新理論
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的非穩定性》中首先提出了創新概念,接著在《商業周期》中全面闡述了創新理論,奠定了創新理論的研究基礎。熊彼特在早期的研究中認為創新過程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企業在某一領域打破社會慣性的行為(熊彼特Ⅰ型)。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企業組織形式的演變,創新行為更多發生在大型組織內部,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熊彼特提出把關注點放在大型企業的“合作型”創新行為上(熊彼特Ⅱ型)。熊彼特之后,創新理論逐漸分化為兩個學派——“技術創新”學派和“制度創新”學派。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以及由它分化而來的技術創新學派與制度創新學派共同形成了企業創新理論的基礎(向剛等,2005)。技術創新是企業將新的技術、新的要素、新的生產條件引入進來,形成“創造性的新組合”,通過市場銷售獲取利潤的過程;制度創新是企業在管理改進、制度調整上做出的努力。兩個學派雖在研究對象上存在分化,但均繼承了熊彼特關于“創新是為了獲取潛在利潤”的基本思想。
本文中涉及到的創新指的是技術創新。企業創新理論提出創新在經濟增長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由市場需求所推動,企業為迎合市場消費者的口味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引發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轉化為商品或服務在推向市場后,所獲得的回報基本上都可以貨幣化形式來衡量,這些回報最終體現在企業的財務績效中。一方面,企業創新產出迎合了市場,通過差異化占領市場份額,取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技術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潛在競爭者的進入,穩固了企業的市場地位,也使企業生產率得到提升。因此,在市場過程中,企業將技術創新轉化為財務績效。
.................................
第三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5
第一節 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5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7
第四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數據來源與變量設計........................20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數據來源.......................20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變量設計...........................21
第五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29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29
第二節 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33
第五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本文選取的所有連續變量——企業財務績效變量、創新變量、持續創新強度變量、以及企業規模、成立年限、資產負債率變量的相關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下表:
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到,本組數據共有 114610 個有效觀測樣本。被解釋變量總資產收益率(ROA)最小值為-15.5,最大值為 36.,平均值為 4.52,體現出不同的企業財務績效水平;解釋變量當年專利申請量(patent)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2261,標準差為 18.25,中位數為 0;發明專利申請量(patent_i)、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patent_d)、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patent_u)最大值分別為 2254、748、807,標準差分別為 11.86、5.037、7.769,三種類型專利權中,發明專利申請量最大,且樣本最為分散;專利累計申請量(OIP)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5824,標準差為 47.3,中位數為 0,說明部分企業在觀察期內從未申請過專利,累計專利申請數量最大的企業在 3 年中申請了 5824 個專利,平均累計專利量為 2.565 個,說明樣本內的企業創新水平差異較大,總體持續創新水平不高;發明專利累計申請量(OIP_i)、外觀設計專利累計申請量(OIP_d)、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OIP_u)的最大值分別為 5604、1383、2066,標準差分別為 32、11.86、19.58,可以看出企業在累計專利申請數量中逐漸拉開差距,樣本更為分散,企業創新水平的差異更加明顯;企業規模(SIZE)的最小值為 6.016,最大值為 18.99,標準差為 1.399,整體規模差距不大,這與前期數據處理中剔除了部分不滿足規模條件的樣本有關;成立年限(AGE)最小值為 3,最大值為 60,標準差為 12.78,平均值為 18.43,說明樣本中的企業成立年份跨度較大,平均成立時間較長,可能是因為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在統計時對企業規模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資產負債率(LEV)最小值為 0.00004,最大值為 1.580,中位數為 0.56,說明不同企業的資本結構差異較大。
............................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梳理企業創新相關文獻,整理企業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相關理論,發現專利權作為創新產出的主要形式,在國內的關注度相對較小,以不同的樣本及周期為基準的研究結論不統一,由此確定本文的實證研究方向。本文以中國制造業企業為樣本,在 1998-2009 年的樣本區間內,觀察企業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得出結論為:企業的創新對企業當期財務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企業當期申請專利總數越多,當期的財務績效表現越好;企業創新對財務績效的作用逐年減弱,在創新后第 3 年消失。
在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引入持續創新的概念,探究持續創新期間內的創新水平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固定效應回歸模型研究企業的持續創新是否提升了企業財務績效,以及持續創新期間內企業的創新強度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為:持續創新企業的財務績效表現更好;企業的持續創新強度對企業財務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另外,本文在研究中發現高質量的專利申請并不能更好的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這與目前中國專利機制的不完善有關;通過對樣本的劃分及比較,發現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企業以及非國有企業中,創新、持續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離不開各行各業對于創新的不斷投入。2015 年 5 月 19 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 2025》明確提出,創新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首要驅動力,要始終堅持創新在行業發展中的核心位置。隨著中國對創新及知識產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國內的創新氛圍也越來越濃厚。
經濟學理論表明,創新推動了技術進步,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大部分國家的技術改革來源于其他國家,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獲取的技術外溢。新貿易理論提出,國際貿易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企業創新績效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在高度動蕩的環境中,創新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它是民族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個人、公司、區域和國家各級的競爭能力。創新所創造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新的處理過程或有助于創造財富的新產品和流程上。當我們把一個公司看作是一個資源、技能和能力的集合體時,創新的作用就是轉變公司的內在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更好的學習能力和開發新思想的能力。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增強靈活性至關重要。因此,創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學者們已經強調了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XuM 等(2004)提出,研發活動會產生新產品或提高生產效率,這將使成功開展研發活動的公司能夠開拓新市場或降低生產成本,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獲得更多利潤。Foster 和 Kaplan(2001)指出當前的全球化和快速變化的環境迫使企業不斷更新他們的資源和知識基礎,以發展創新和保持競爭力。Pilar(2019)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是堅持研發,因為它使企業積累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增強了它們的知識庫,從而提高了開發創新的可能性。
...........................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文獻綜述
學術界關于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討論,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一個是以研發支出(R&D)為代表的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探索,另一個是以專利為代表的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
(一)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
早期,國外學者利用較短期間內的少量樣本,初步證明了企業的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Griliches,1981;Pakes,1985;Cockburn 和 Zvi,1988;Griliches,1987)。Geroski 等(1997)認為創新是企業績效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亦有學者證明了創新投入對企業績效的滯后影響,XuM 等(2004)利用 1985-2000 年的日本企業樣本,證明了 R&D 支出與滯后一期的平均股票收益正相關。部分實證研究有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沒有相關性,比如 Capon,Farley 和 Hoenig(2000)。Bianchini 等(2018)發現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并不顯著,創新并不能幫助高績效的公司繼續保持高績效(Bianchini 等,2017)。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對創新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做出了理論與實證分析,大部分以上市公司為樣本。盧闖(2005)通過實證證明了上市公司創新與未來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梁萊歆(2006)以深市上市公司為樣本展開研究,得出結論為企業研發投入與技術資產、盈利能力以及企業增長顯著正相關。程宏偉(2006)利用 96 家上市公司數據實證得出結論,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且相關性逐年減弱。王慧(2009)以中部地區六個省份的上—市公司為樣本,證明企業的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陸國慶(2011)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選取企業績效的多種指標,證明創新投入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關于創新對企業績—效的滯后影響,何瑋(2003)利用我國 1990-2000年大型工業企業數據,分別對滯后期 1-4 年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企業的創新投入在三年內逐步發揮作用,到第三年時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達到最大。
........................
第二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相關概念
一、企業創新
創新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本質上創新的主要特點是變革。學術界普遍采用的是經合組織對創新的定義:創新包括為了成功地開發和銷售新的或改良的制成品、將新的或改良的工序或設備用于商業用途或為社會服務引進新的方法而必須采取的所有科學、技術、商業和金融步驟。
從定義上可以明顯看出,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是企業創新的兩個產出。產品創新是指以前未出現的或以前更先進的產品、設備,或在市場上成功的服務。流程創新包括采用新的或改進生產或分配過程,或一種新的社會服務方法。這并不意味著這兩種創新是相互排斥的。例如,流程創新可能引發產品創新。同樣,產品創新也可能引發流程創新。除了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之外,還有組織創新。組織創新可以促進企業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對于成功地利用創新至關重要。因此,創新可以發生在三個廣泛的維度中——產品、流程和組織。歐盟關于創新的綠皮書中做出了總結:簡言之,創新是:
(一)更新和擴大產品和服務范圍及相關市場;
(二)建立新的生產、供應和分銷方式;
(三)引入管理、工作組織、工作條件和勞動力技能方面的變革。
...........................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創新理論
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的非穩定性》中首先提出了創新概念,接著在《商業周期》中全面闡述了創新理論,奠定了創新理論的研究基礎。熊彼特在早期的研究中認為創新過程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企業在某一領域打破社會慣性的行為(熊彼特Ⅰ型)。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企業組織形式的演變,創新行為更多發生在大型組織內部,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熊彼特提出把關注點放在大型企業的“合作型”創新行為上(熊彼特Ⅱ型)。熊彼特之后,創新理論逐漸分化為兩個學派——“技術創新”學派和“制度創新”學派。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以及由它分化而來的技術創新學派與制度創新學派共同形成了企業創新理論的基礎(向剛等,2005)。技術創新是企業將新的技術、新的要素、新的生產條件引入進來,形成“創造性的新組合”,通過市場銷售獲取利潤的過程;制度創新是企業在管理改進、制度調整上做出的努力。兩個學派雖在研究對象上存在分化,但均繼承了熊彼特關于“創新是為了獲取潛在利潤”的基本思想。
本文中涉及到的創新指的是技術創新。企業創新理論提出創新在經濟增長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由市場需求所推動,企業為迎合市場消費者的口味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引發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轉化為商品或服務在推向市場后,所獲得的回報基本上都可以貨幣化形式來衡量,這些回報最終體現在企業的財務績效中。一方面,企業創新產出迎合了市場,通過差異化占領市場份額,取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技術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潛在競爭者的進入,穩固了企業的市場地位,也使企業生產率得到提升。因此,在市場過程中,企業將技術創新轉化為財務績效。
.................................
第三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5
第一節 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5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7
第四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數據來源與變量設計........................20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數據來源.......................20
第二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變量設計...........................21
第五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29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29
第二節 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33
第五章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持續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的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本文選取的所有連續變量——企業財務績效變量、創新變量、持續創新強度變量、以及企業規模、成立年限、資產負債率變量的相關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下表:
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到,本組數據共有 114610 個有效觀測樣本。被解釋變量總資產收益率(ROA)最小值為-15.5,最大值為 36.,平均值為 4.52,體現出不同的企業財務績效水平;解釋變量當年專利申請量(patent)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2261,標準差為 18.25,中位數為 0;發明專利申請量(patent_i)、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patent_d)、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patent_u)最大值分別為 2254、748、807,標準差分別為 11.86、5.037、7.769,三種類型專利權中,發明專利申請量最大,且樣本最為分散;專利累計申請量(OIP)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5824,標準差為 47.3,中位數為 0,說明部分企業在觀察期內從未申請過專利,累計專利申請數量最大的企業在 3 年中申請了 5824 個專利,平均累計專利量為 2.565 個,說明樣本內的企業創新水平差異較大,總體持續創新水平不高;發明專利累計申請量(OIP_i)、外觀設計專利累計申請量(OIP_d)、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OIP_u)的最大值分別為 5604、1383、2066,標準差分別為 32、11.86、19.58,可以看出企業在累計專利申請數量中逐漸拉開差距,樣本更為分散,企業創新水平的差異更加明顯;企業規模(SIZE)的最小值為 6.016,最大值為 18.99,標準差為 1.399,整體規模差距不大,這與前期數據處理中剔除了部分不滿足規模條件的樣本有關;成立年限(AGE)最小值為 3,最大值為 60,標準差為 12.78,平均值為 18.43,說明樣本中的企業成立年份跨度較大,平均成立時間較長,可能是因為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在統計時對企業規模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資產負債率(LEV)最小值為 0.00004,最大值為 1.580,中位數為 0.56,說明不同企業的資本結構差異較大。
............................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梳理企業創新相關文獻,整理企業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相關理論,發現專利權作為創新產出的主要形式,在國內的關注度相對較小,以不同的樣本及周期為基準的研究結論不統一,由此確定本文的實證研究方向。本文以中國制造業企業為樣本,在 1998-2009 年的樣本區間內,觀察企業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得出結論為:企業的創新對企業當期財務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企業當期申請專利總數越多,當期的財務績效表現越好;企業創新對財務績效的作用逐年減弱,在創新后第 3 年消失。
在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引入持續創新的概念,探究持續創新期間內的創新水平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固定效應回歸模型研究企業的持續創新是否提升了企業財務績效,以及持續創新期間內企業的創新強度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為:持續創新企業的財務績效表現更好;企業的持續創新強度對企業財務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另外,本文在研究中發現高質量的專利申請并不能更好的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這與目前中國專利機制的不完善有關;通過對樣本的劃分及比較,發現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企業以及非國有企業中,創新、持續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