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的制定和選擇研究:以南寧市扶壯學校為例
時間:2015-01-24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admin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一、研究的必要性
國務院研究室在 2006 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農民工總數量約為 2 億人,其中外出的農民工數量占了 1.2 億人左右。2008 年全國農民工總數有 22542 萬人,其中外出的農民工數量有 14041 萬人;2009 年度國農民工總數量 22978 萬人,其中外出的農民工數量達到 14533 萬人。與 2008 年相比,09年的農民工總數量增加了 436 人,增長率為 1.93%;2010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增至24223 萬人,其中外出的人數為 15335 萬人,與 09 年相比,農民工總數量增加了 1245 萬人,增長率為 5.42%。從農民工流入城市開始呈“家庭化”趨勢的發展以來,隨著父母流入城市的義務教育適齡農民工子女數量也很急劇膨脹,增長迅速。從全國的范圍來看,2006 年跟隨父母進城的民工子女已達 2000 萬之多。另據相關部門統計估算,目前在城市里生活的民工子弟有超過 3000 萬人。而且“80 后”新生代農民工有約 1 億人,但已婚者僅僅占其中的 20%。因而在未來的幾年內,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必然會有大幅攀升。在中國特殊的社會期,龐大的農民工子女隊伍已成為必然,如何解決這類群體的教育問題才是真正開始要去思考的難題。近些年來,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見,用法律、行政的手段來保護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利。不足的是,這些政策法規僅從宏觀上進行指導,對于具體微觀的問題仍然無從根治。深究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是對癥下藥,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
萬秀村,作為南寧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大概五分之四人口屬于外來人口,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工聚集地。扶壯學校是為農民工子女并以農民工子女而生成發展起來的。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結構下,環境與教育如何相互作用,與農民工子女的學業成績又有怎么樣的影響呢?在文章中,筆者選取教育環境作為切入點,對教育環境的組成與農民工子女的學業成績進行共時性的研究,旨在探明教育環境是如何影響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觀念及學業成績。
.................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生態學視角下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研究—以南寧市扶壯學校為例”的選題屬于應用基礎研究,具有理論價值及實踐意義。此課題的研究,既符合教育人類學、民族學發展的理論需要,也屬于改善農民工子女教育條件和普及義務教育的現實要求。
一、理論意義
本研究課題采用教育人類學的方法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進行研究,兼具人類學和教育學的雙重屬性。首先,把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作為論題,從生態學視角去分析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與其教育觀念、學業的相互關系,能夠更好地把握相互之間的能動規律,深化對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本質認識。其次,本論題屬于跨學科的綜合領域,用民族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其進行研究,不僅利于尋索特殊領域的教育人類學的特殊規律,還可以豐富民族學、教育人類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體系。
二、實踐意義
本研究綜合運用教育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理論,剖析當前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厘清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與其學業成績的相互關系,一方面可以為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的完善和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又為義務教育的普及提高和均衡教育的推進提供實踐基礎。
.................
第二章 田野點背景介紹
第一節 萬秀村概況圖
一:萬秀村南門

一、地理環境
萬秀村位于南寧市西鄉塘區,地處東經 108 度 18 分,北緯 22 度 51 分,屬北郊片的城鄉結合部的一個大村莊。由于國家開展城市建設和本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多年來共征用 6000 多畝土地,全村現有的土地面積被集中壓縮到村中心民宅地周圍,鑲嵌在明秀路與秀廂路、北湖路與友愛路交叉形成的“梯形”中心。正東接北湖路與明秀路交界,南與明秀路與廣西壯醫院、南寧民族醫院相連;正西比鄰友愛路,西南與崇左市駐南寧辦事處(原南寧地區行署大院)和廣西電影制片廠僅有一墻之隔;正北和西北與南寧恒大新城、秀靈村相鄰。明秀路噴泉廣場、北湖農貿市場、南寧第二十八中學、秀湖花園、南寧市民政局和衛生局宿舍等均分布在萬秀村的范圍內,萬秀村成了南寧市典型的“城中村”。
萬秀村所在地屬近代河流沖積平原,邕江河谷盆地,海拔 76-80 米,土壤為沖積層母質;地處南亞熱帶低緯度,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為 21.6℃,年平均最高氣溫為 26.2℃,年平均最低氣溫為 18.4℃;全年日照時間為 1827 小時,一年中溫多寒少,夏長冬短,夏季日照時數平均為 6.6 小時,冬季日照時數平均為3.3 小時;年平均有霜日數為 4.3 天,年平均降雨量為 1310.0 毫米。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
第二節 作為個案的南寧市扶壯學校
一、南寧市扶壯學校發展歷史回眸
(一)學校發展概況
扶壯學校成立于 1996 年,是一所經南寧市西鄉塘區教育局批準成立的集幼兒園、學前班、小學、初中為一體的走讀、寄宿制并存的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學生來自廣西、湖南、安徽、貴州等全國 13 個省份,92%為進城務工(農民工)人員的子女和 8%為孤兒和留守兒童學生。學校共有 56 個教學班,2830 多名學生,其中壯族學生 1022 人,瑤族 45 人,仫佬族 4 人,布依族 2 人,苗族 2 人,毛南族、侗族、彝族、白族各一人,其余為漢族學生。教職工 136 名,其中壯族70 人,瑤族 3 人,侗族 2 人。在 9 個少數民族師生中,男性有 633 人,占 54.8%,女性有 521 人,占 45.2%。1996 年,隨著外來務工、經商的人員大量流入,扶壯學校租用了萬秀村第三村民小組的用地,并在當年 5 月開始創辦學校。同年8 月,扶壯學校正式掛牌成立,一間 600 平方米的民房就是學校的全部。當時來自廣西區內外的 290 名農民工子女成為學校的第一批學生,12 名教師成為第一批教師。截至 2007 年,學校已得到較快的發展,校園面積擴大到 21334.4 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 4000 平方米,共有 39 個教學班,招生人數有 2030 人,教職工人數 103。在教師隊伍當中,具有中師畢業學歷以上 97 人,占教師職工總數的 94.17%;具有中學二級和小學各級教師職稱 90 人,占教師職工總數的 87.37%。2008 年開始,依靠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鼎力支持,扶壯學校籌集資金重新規劃校園。到 2013 年,學校已經發展到有了 5 層教學綜合樓、學生公寓樓、綜合運動健身球場的 1.6 公頃大的校區。
..................
第三章 扶壯學校學生教育的自然生態環境.......21
第一節 陌生環境中的惶恐與角色定位.........21
第二節 城市中的“農村”——邊緣化的社區環境..........23
第四章 扶壯學校學生教育的社會生態環境.......28
第一節 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經濟環境...........28
一、“租客家族”的生活............28
第五章 扶壯學校學生教育的規范生態環境..........51
第一節 學校與社區的氛圍...........51
一、學校濃厚的孝親尊師、感恩氛圍.........51
第五章 扶壯學校學生的規范生態環境
第一節 學校與社區的氛圍
人的一生均處在一個文化的生活世界,這個文化的世界塑造著人們的人格,影響著人們的智慧,形成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觀點及方法,人們是在文化中完成社會化過程的。而每個社會文化的背后,總蘊涵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和規范。這些價值觀是這一社會群體中人們具有的共同的符合或違背人們意愿的觀念體系。正如文化價值中所涵蓋的一些過時、落后甚至錯誤的觀念。相應地規范也并不一定符合社會的正義及人性的需求。但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和規范都起到調節人與人、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作用。而且,不同文化群體也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念及規范。如唐納德(美)所言:“各個不同社會群體生活方式不同,源于種族、宗教、國籍背景、經濟、政治和社會階級結構的不同,因此居住在市中心聚居區、民族特征相似的人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和習慣上與居住在郊區的人就有很大不同。”
....................
結論
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在我國城市化的背景下產生,從開辦至今始終沒能納入正式的教育體系內,處于邊緣的地位。在上文的描述中,筆者通過對南寧市扶壯學校學生(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環境的綜合梳理,歸納出進城農民工子女與其教育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態關系。處于城市底層的家庭經濟環境,缺失文化水平的家長與社區,使扶壯學校的學生在邊緣化的學園里蹣跚前行。一方面進城農民工子女由于受傳統優良觀念及家庭環境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對學習抱有顯性的積極態度;一方面因家庭、社區、學校等多方面教育資源的不足和限制,扶壯學校的學生內心流露出隱性的消極學習觀念。正是在這種家庭環境、社區環境、學校環境與學生自我的雙向互動中,產生出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較低的產品。因此,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環境便成為整篇文章的核心問題。緊繞這一核心問題開展的田野調查及資料分析,筆者認為扶壯學校作為中國眾多民辦學校之一,扶壯學校學生的教育環境與其他的同行學校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扶壯學校又是一個位于城中村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學生的“移民身份”和學校的地理位置又賦予了它與眾不同的特殊意義。這對改善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環境具有一定的建議性借鑒意義,對國家基礎教育的普及也具備一定的催化影響。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