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視角下R&D支出與企業價值關系分析
時間:2015-01-24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admin
第 1 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意識到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在增強國力和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新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力量,經濟學家們也指出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對經濟總量增長的促進作用。技術創新可以創造新生產設備和改進現有生產設備,以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有關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早由 Solow(1957)開創。在此之后,不少國外經濟學家應用該理論對不同國家的技術創新投資收益率進行了分析,并得出技術創新投資對總產出有較大促進作用的結論。但是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因資金來源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一般私有部門的技術創新投資收益率要遠高于公共部門的投資收益率(鄭德源,2001);(2)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產業結構為各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其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一般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技術進步就是其中一個,而且是關鍵的一個,表現在技術進步會使得原有的產業和產品生產部門因內外部的需求而分解,有些產品或者生產過程因市場需求和技術的革新被分離出來,單獨或者與其他部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發明和利用,產生了更多的社會供給,多樣的供給改變了需求結構;需求結構的改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使很多部門的部分勞動力游離到新興部門,從而產業結構改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3)對企業發展的作用。產品市場的競爭更多的時候表現為價格的競爭,相比于殘殺式的殺價競爭,技術的革新可以從本質上改變產品的成本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新技術工藝能夠有效地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不僅如此,技術創新提供的新技術能夠創造新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鞏固企業在市場中的戰略地位。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尋從控制權配置的視角提升企業 R&D 投資的基本方法,從控制權的增值和侵占效應兩個角度為企業的 R&D 投資提供理論支持,從而為加速我國上市公司的產業升級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理論依據。具體研究目的有:
(1)為了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探尋能夠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公司治理因素。
(2)構建基于大股東控制的控股權收益模型,在 LLSV 模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控股股東的現金流權比例和兩權分離度對控制權收益獲取的作用及其影響機理,豐富和深化控制權和控制權收益理論。
(3)基于終極控制權理論,應用雙邊隨機邊界分析方法,將相互關聯的控股股東的現金流權、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股權制衡和對管理層所進行的股權激勵納入到同一個研究架構中,探尋大股東、中小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代理關系所體現的微觀治理機制對企業 R&D 投資的影響。
(4)立足于轉型經濟背景,研究中國上市公司在技術發展快速革新變化時對企業創新的需求。充分結合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特征的制度背景,探尋控制權收益最優化情境下,企業的 R&D 投資行為,為完善我國公司治理機制,提高企業 R&D 投入水平提供決策思路。
.........................
?第 2 章 基本理論及文獻綜述?
?2.1 基本理論
2.1.1 技術創新的基本理論
2.1.1.1 新古典學派的技術創新理論
以 Solow 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在運用新古典生產函數的基礎上,提出經濟的增長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和隨時間變化的技術創新。認為經濟增長的來源不僅在于因要素數量增加而產生的“增長效應”,還在于因要素技術水平提高而產生的“水平效應”的增長。特別是 Solow 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述評》一文中提出創新成立的“兩步論”條件,即“新思想的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和發展”,被后來的研究者們譽為在技術創新概念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新古典學派的技術創新理論推進了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但沒有充分考慮經濟發展中制度對技術的影響作用。不僅如此,新古典學派還將技術創新的過程作為“黑箱”來處理,因而在決定企業生產率水平高低的因素、企業間生產率差異的原因、技術產?生、篩選和擴散的機制時,新古典技術創新理論都無法給出具有說服力的回答,與新熊彼特學派的將創新作為一個過程進行研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代理理論是對新古典經濟學中企業“黑箱”理論研究的產物,是在豐富和發展信息不對稱理論和對內部利益相關者盡心激勵和約束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理理論認為,企業是由不同利益關系主體締造的契約體,在這一契約體中,各個利益關系主體具有確定的職責和義務,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契約先天的不完美性,必然會出現因各個利益關系主體的自身利益追求而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那么,代理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設計最優的激勵和約束模型,以此來有效緩解或者弱化在信息不對稱前提下的不同利益關系主體的利益沖突問題。
...........................
2.2 外部治理與企業 R&D 投資的相關研究
基于新古典學派、熊彼特學派和國家創新學派的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學者們從外部治理視角對企業 R&D 投資的影響研究也全面開展起來,相關研究集中在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和法律保護等方面。
2.2.1 經濟增長方面
新古典學派創新理論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自柯布—道格拉斯首次用生產函數解釋了技術進步對產出的影響后,很多學者對創新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羅默的經濟增長模型(Romer,1964)就是其中的典型。該模型中,羅默提出技術進步可以彌補資本、勞動等其他生產要素邊際效率遞減的不利影響,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參照羅默的模型,Griliches 等(1984,1986)以美國制造業數據為分析基礎,發現 R&D 投入對全要素生產率和生產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解釋不同國家經濟增長差異的內在原因時,Lichtenberg(1992)和 Eaton(1993)認為該種差異的 50%可以由研發的資金支出和研發人員的配備來解釋,Lichtenberg(1992)的研究還發現 R&D 投資的回報率要遠遠高于設備的投資回報率,其利用 Summers-Heston 數據的研究結果是 R&D 投資回報高出設備投資回報的六倍。Coe 和 Helpman(1995)、Charles(1998)的研究結論也表明 R&D 投入是一個國家生產力增長的重要來源,Boskin 和 Lau(1996)構造包括資本、勞動、人力資本和R&D 投入的生產函數,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這七個國家的數據的研究表明,R&D 投資直接引致了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又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由于科技發展的相對滯后和數據的缺失,國內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朱平芳(1999)從彈性角度研究了上海市 1988-1996 九年中全社會 R&D 投入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發現不論是從短期來看還是從長期來看,全社會 R&D 投入都能夠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只是長期效應要強于短期效應。朱春奎(2004)從財政科技投入角度也驗證了相同的研究結論;單紅梅(2006)運用廣義柯布-道克拉斯生產函數,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為分析基礎,發現雖然國家的科技投入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我國的科技投入存在短視行為,科技投入的滯后影響只能維持兩年。相比于國外的研究,我國針對 R&D 投入對經濟增長的研究雖然也表明 R&D 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但其促進作用還遠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所研究的 50%的解釋力(王延中,2000;趙志堅,2008),表明我國科技進步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
?第 3 章 企業 R&D 投資行為:控制權配置視角 的機理分析................................. 48
3.1 控制權收益的相關研究························48
3.1.1 控制權形成的動因·····························48
第 4 章 單一大股東控制下的企業 R&D 投資行為研究...................... 78
4.1 引言 ·························78
4.2 理論分析和假設的提出····························78
第 5 章 雙重控制關系下的企業 R&D 投資行為研究.................... 107
5.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07
5.1.1 大股東和管理層共同控制下的企業 R&D 投資行為分析 ·····················107
第 5 章 雙重控制關系下的企業 R&D 投資行為研究
5.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提供了人力資源,與貨幣資本一樣承擔了經營風險,也為企業價值的增值做了貢獻。那么人力資本所有?者就應該與資本所有者一樣擁有企業的所有權,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
企業成長理論認為企業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取決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處于委托代理關系之中的股東和管理者在對待創新投資決策的意愿和態度上存在差異。管理者個人效用的最大化目標決定了其價值取向,使得管理者主要關心自身的財富增長、職位的提升、個體聲譽和休閑娛樂度假等其他在職消費,這些都與企業短期的經營業績存在極大的相關性,而與企業未來價值增長存在密切關系、具有高風險的創新投資活動與企業的短期經營業績的提升沖突,因而不在管理者考慮的范疇。因為,即使創新活動能夠在將來為企業帶來極高的利潤,但其也存在失敗的可能,一旦失敗,高管將面臨著被辭退和降薪的風險,綜合考慮,風險厭惡的管理者缺乏承擔較高風險的創新投資的積極性,表現在傾向于選擇風險較小的一般的戰略性投資。
?..........................
第 6 章 結論和政策建議
6.1 結論
有關公司治理的文獻較多,大量文獻從傳統委托代理理論、大小股東代理沖突和股權結構角度對公司治理理論進行了完善和補充。近年來也有不少研究從控制權配置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內部的邏輯關系,本文以我國特有的轉型經濟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為研究的依托背景,從委托代理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和控制權理論等角度論述了控制權收益產生的可能性和具體實現的路徑,說明不同的控制權結構下,控制權主體收益最大化會對企業 R&D 投資產生不同的影響。然后構建了擴展的 LLSV 模型,首先推導了單一大股東控制下,以控制權收益最大化為基礎的控制權對企業價值的增加和侵占的變動影響情況,然后進一步推導了控制權收益最大化下的控制權對企業R&D 投資的影響,并從理論上分析了控制權配置影響企業 R&D 投資的作用機理,并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以 2006-2014 年我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雙邊隨機邊界模型實證分析了控制權的增值和侵占效應對企業 R&D 投資非效率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將對企業 R&D 投資的影響因素擴充到雙重委托代理框架下,考慮雙重控制關系下的企業 R&D 投資行為,并將因代理問題而產生的融資約束也納入進來,從公司治理層面和融資約束層面,深入探討我國上市公司 R&D 投資的非效率問題,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我國上市公司集中股權結構的特征,使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配置主要體現為大股東控制和內部人控制模式。金字塔式的股權結構直接促成了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控股股東可以以較少的現金流權實現對上市公司較高的控制,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加劇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企業的非效率 R&D 投資行為發生。
(2)本文構建擴展的 LLSV 模型,說明控制權收益對企業 R&D 投資行為的影響。模型中假定最優 R&D 投資規模與控制權主體的現金流權和兩權分離度都有關。兩權分離增強了控股股東獲取控制權私有收益的動機,為了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控股股東傾向于進行非效率的 R&D 投資行為。控股股東現金流權比例與企業 R&D 投資呈“倒 U 型”關系,兩權分離度與企業的 R&D 投資也呈“倒 U 型”關系。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公司治理視角下R&D支出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設計與模...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