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及雙邊貿易潛力探討——
時間:2022-06-05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筆者認為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同屬于“貿易成長型”,發展潛力巨大。換個角度來理解,也就是說中美雙邊貿易并未得到有效釋放,受到了外部條件的抑制,而抑制雙邊貿易的外部因素往往來自于人為因素造成的貿易摩擦。因此,為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損失,中美雙方應積極談判,推進中美自貿區的建設,深化交流,減少貿易摩擦,實現互利共贏。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美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大額順差狀態,貿易總額位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利益伴隨著貿易出口的持續增長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近年來,美國不斷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和不合理的制裁,理由之一是中國對美國巨額的貿易順差。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從總量上看,中國對美貨物貿易總額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但服務貿易卻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服務貿易的巨額逆差抵消了貨物貿易的優勢。全球化變革使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在數字貿易的推動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服務貿易在貿易往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它作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橋梁”,連接起了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近年來,服務貿易在現代服務業的帶動下,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加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也影響了全球價值鏈的重塑。而作為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橋梁”,生產性服務業的地位更加凸顯。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飛速,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具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生產性服務貿易對整體的服務貿易貢獻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同時,在出口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產品的結構上,中國在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等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貿易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較低,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依賴于運輸業等傳統服務業。因此,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整體規模和產業結構上都有所差距,對雙邊貿易的往來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文獻綜述
1.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相關研究
關于中美雙邊貿易的研究,大量的文獻集中于中美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針對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研究還較少。首先,部分學者集中于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黃莉芳(2011)運用了 1992,1997,2002,2007 四個年份的中國投入產出數據對比了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關系。夏斐、肖宇(2020)基于勞動生產率的視角,通過世界投入產出表測算了中國與 OECD 國家 2000-2014 年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程度,并重點比較的中美兩國的相關指標,結果發現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程度與美國相比明顯偏低,差距非常明顯。曾麗華(2017)分別選取了中美 1978-2013 和 1960-2015 這兩個時間段的數據,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中美兩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進行模擬和分析,認為美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制造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應要強于中國,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短期效應要強于美國。劉瑩(2018)對比了中美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規模和要素投入,以及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程度,發現美國的“再工業化”是以提高產業鏈中附加值較高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美國因“再工業化”在國際產業鏈的高端地位加強了,而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創新和升級,但其轉型的效果還未顯現。梁婧(2017)對比了中美兩國各行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利用程度,發現中國各行業尤其是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利用程度不足。
其次,另一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比較了各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朱艷(2021)運用 2009-2018 這十年的數據,將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進行了對比,并運用 MS、RCA、TC 等指標比較了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結果顯示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均衡,整體競爭力較強,尤其是金融和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這兩方面,而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僅在信息服務業和運輸業上占據部分優勢。王夢倩(2016)對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從總體和行業這兩個層面進行了比較,發現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體的競爭力較強,且在專利權使用費、金融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上占據絕對優勢,而我國在建筑服務業等部分產業上占據優勢。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及理論基礎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生產性服務貿易
在學術理論界,對生產性服務業及以其為基礎的生產性服務貿易都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國外學者 Markusen(1989)最早定義了生產性服務貿易概念,他認為生產者服務包含差異化和知識密集化,而貿易發生在以收益遞增方式產生的差異化或專門化中間產品中,這種因規模收益遞增而產生的中間投入被組合起來,形成最終產出的是生產性服務貿易。聯合國統計數據分類標準將生產性服務業定義為運輸服務、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權和特續費服務等 7 大類;WTO 將運輸、知識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政府服務這六大類定義為生產性服務貿易;我國《十一五綱要》將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這五大類定義為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看出,雖然國際和國內對生產性服務的相關定義不盡相同,但是類別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大多數學者在基本范圍的界定下根據自己的研究做了一些定義的劃分,如顧國達和周蕾(2010)認為生產性服務貿易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以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費,另一種是跨國公司總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跨境生產性服務。按照國際管理和分類標準,一個部門的產品超半數用于生產時,就被定義為生產性服務部門。
由于本文的樣本主要來自 WIOD 數據庫,因此本文綜合相關學者的研究,將 WIOD 與聯合國分類標準進行對比,最終本文研究的生產性服務行業包括運輸業等 13 個細分行業,WIOD 行業代碼及詳細行業分類見表 2.1。 (二)理論基礎
本文研究涉及到眾多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稟賦理論和重疊需求理論不僅奠定了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而且是分析貿易影響因素的基礎,而貿易引力模型也可以從這些理論中推導出來。增加值貿易是以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垂直專業化理論為基礎的,這些理論基礎為本文的研究做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1.比較優勢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克服了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缺陷,他提出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才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的存在讓國際貿易的往來成為了可能。要素稟賦理論在比較優勢理論上又進了一步,它將各國資源稟賦及要素投入的差異引入到貿易發生的條件當中,認為生產資源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李嘉圖模型的兩個核心含義是: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國際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貿易模式取決于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H-O 理論(要素稟賦論)認為各國間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以及生產商品時利用這些要素的差異說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強調生產商品時需要資本和土地等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商品生產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壟斷競爭是指在市場中生產差別產品并能夠決定自己產品價格的消費者之間的價格和非價格競爭。壟斷競爭是指在市場中生產差別產品并能夠決定自己產品價格的銷售者之間進行著價格和非價格的競爭。
Deardorff(1995)從無摩擦和有摩擦貿易的 H-O 模型推導了引力模型,但是他認為不能將引力模型用于檢驗其他理論和模型,因為引力模型的形式具備很多其他模型的特征。Evenett 和 Keller(1988)認為引力模型可以從李嘉圖模型、H-O模型、規模報酬遞增模型推導出。若消費者具有完全相同偏好,那么推導引力模型的充分條件是完全專業化生產,也就是說一種產品只在一國生產。而上述三個模型在均衡時,專業化的原因不同:李嘉圖模型是由于各國生產技術存在差異、H-O 模型是由于各國要素稟賦不同、規模報酬遞增模型是由于各國企業報酬遞增的規模不同。他們同時指出因為基于資源稟賦差異而專業化生產的產品較少,使得 H-O 理論在解釋引力模型的成功時受到爭議。
三、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研究 ......................................... 15
(一)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規模分析 .................................... 15
(二)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 16
四、中美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 24
(一)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歸納分析 ................................ 24
1.經濟因素 .................. 24
2.非經濟因素 ........................ 25
五、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潛力的測算與分析 .................................. 39
(一)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的潛力測算 .............................. 39
1.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貿易潛力的測算 .................................. 39
2.分要素部門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貿易潛力的測算 ........................ 40
五、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潛力的測算與分析
(一)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的潛力測算
衡量貿易潛力的傳統方法是對實際貿易額與理論貿易額求比值,得出潛力系數,而未考慮到總值中隱含的重復計算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價值,因此對雙邊貿易發展潛力的測度不夠準確,而出去虛增成分的國內增加值則更能體現真實的發展潛力,更貼近現實。本文按照劉青峰等(2002)、帥傳敏(2009)的分類標準將計算出的貿易潛力系數分為三類,分類標準即含義見表 5.1。 從要素部門的角度上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潛力有擴大的趨勢,而美國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對中國的出口潛力基本保持不變;兩國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出口潛力變動均不大,但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潛力始終大于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潛力,原因是對于知識密集型產品而言,美國對中國占據絕對優勢,且這些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突破,美國在長時間內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六、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 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各影響因素在影響程度上有所不同
(1)在總量上表現不同
從總量上看,中國對主要經濟體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中,本國經濟發展規模、地理距離、人均收入水平、國際經濟形勢、經濟開放水平等因素對出口增加值的影響顯著,而進口國的經濟規模并沒有顯著的影響;而美國對主要經濟體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中,出口國的經濟發展規模、地理距離、人均收入水平、國際經濟形勢、經濟開放水平對出口增加值影響顯著,而本國經濟發展規模的影響并不顯著。中美兩國的模型除了在對經濟發展規模上的反應不同外,對地理距離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反應也是相反的。地理距離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對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具有正向作用,而美國卻恰恰相反。這種差異可能是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產品結構不同造成的,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中運輸業所占比重較大,美國則是專利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占比較大,而運輸業的發展本身就與距離成正相關關系,信息服務、專利使用等產品的出口與距離的關系不大。
(2)在要素部門上表現不同
從不同的要素部門看,對于中國而言,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貿易受金融危機等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動的影響因素不大,說明傳統優勢行業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強,但是中國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大,且加入共同經濟組織對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不明顯;對于美國而言,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基本不受與進口國人均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且加入共同經濟組織對其影響也不大。
參考文獻(略)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美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大額順差狀態,貿易總額位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利益伴隨著貿易出口的持續增長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近年來,美國不斷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和不合理的制裁,理由之一是中國對美國巨額的貿易順差。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從總量上看,中國對美貨物貿易總額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但服務貿易卻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服務貿易的巨額逆差抵消了貨物貿易的優勢。全球化變革使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在數字貿易的推動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服務貿易在貿易往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它作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橋梁”,連接起了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近年來,服務貿易在現代服務業的帶動下,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加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也影響了全球價值鏈的重塑。而作為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橋梁”,生產性服務業的地位更加凸顯。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飛速,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具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生產性服務貿易對整體的服務貿易貢獻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同時,在出口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產品的結構上,中國在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等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貿易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較低,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依賴于運輸業等傳統服務業。因此,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整體規模和產業結構上都有所差距,對雙邊貿易的往來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文獻綜述
1.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相關研究
關于中美雙邊貿易的研究,大量的文獻集中于中美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針對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研究還較少。首先,部分學者集中于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黃莉芳(2011)運用了 1992,1997,2002,2007 四個年份的中國投入產出數據對比了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關系。夏斐、肖宇(2020)基于勞動生產率的視角,通過世界投入產出表測算了中國與 OECD 國家 2000-2014 年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程度,并重點比較的中美兩國的相關指標,結果發現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程度與美國相比明顯偏低,差距非常明顯。曾麗華(2017)分別選取了中美 1978-2013 和 1960-2015 這兩個時間段的數據,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中美兩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進行模擬和分析,認為美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制造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應要強于中國,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短期效應要強于美國。劉瑩(2018)對比了中美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規模和要素投入,以及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程度,發現美國的“再工業化”是以提高產業鏈中附加值較高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美國因“再工業化”在國際產業鏈的高端地位加強了,而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創新和升級,但其轉型的效果還未顯現。梁婧(2017)對比了中美兩國各行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利用程度,發現中國各行業尤其是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利用程度不足。
其次,另一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比較了各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朱艷(2021)運用 2009-2018 這十年的數據,將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進行了對比,并運用 MS、RCA、TC 等指標比較了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結果顯示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均衡,整體競爭力較強,尤其是金融和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這兩方面,而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僅在信息服務業和運輸業上占據部分優勢。王夢倩(2016)對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從總體和行業這兩個層面進行了比較,發現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體的競爭力較強,且在專利權使用費、金融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上占據絕對優勢,而我國在建筑服務業等部分產業上占據優勢。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及理論基礎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生產性服務貿易
在學術理論界,對生產性服務業及以其為基礎的生產性服務貿易都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國外學者 Markusen(1989)最早定義了生產性服務貿易概念,他認為生產者服務包含差異化和知識密集化,而貿易發生在以收益遞增方式產生的差異化或專門化中間產品中,這種因規模收益遞增而產生的中間投入被組合起來,形成最終產出的是生產性服務貿易。聯合國統計數據分類標準將生產性服務業定義為運輸服務、通訊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權和特續費服務等 7 大類;WTO 將運輸、知識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政府服務這六大類定義為生產性服務貿易;我國《十一五綱要》將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這五大類定義為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看出,雖然國際和國內對生產性服務的相關定義不盡相同,但是類別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大多數學者在基本范圍的界定下根據自己的研究做了一些定義的劃分,如顧國達和周蕾(2010)認為生產性服務貿易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以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費,另一種是跨國公司總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跨境生產性服務。按照國際管理和分類標準,一個部門的產品超半數用于生產時,就被定義為生產性服務部門。
由于本文的樣本主要來自 WIOD 數據庫,因此本文綜合相關學者的研究,將 WIOD 與聯合國分類標準進行對比,最終本文研究的生產性服務行業包括運輸業等 13 個細分行業,WIOD 行業代碼及詳細行業分類見表 2.1。 (二)理論基礎
本文研究涉及到眾多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稟賦理論和重疊需求理論不僅奠定了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而且是分析貿易影響因素的基礎,而貿易引力模型也可以從這些理論中推導出來。增加值貿易是以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垂直專業化理論為基礎的,這些理論基礎為本文的研究做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1.比較優勢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克服了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缺陷,他提出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才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的存在讓國際貿易的往來成為了可能。要素稟賦理論在比較優勢理論上又進了一步,它將各國資源稟賦及要素投入的差異引入到貿易發生的條件當中,認為生產資源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李嘉圖模型的兩個核心含義是: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國際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貿易模式取決于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H-O 理論(要素稟賦論)認為各國間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以及生產商品時利用這些要素的差異說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強調生產商品時需要資本和土地等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商品生產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壟斷競爭是指在市場中生產差別產品并能夠決定自己產品價格的消費者之間的價格和非價格競爭。壟斷競爭是指在市場中生產差別產品并能夠決定自己產品價格的銷售者之間進行著價格和非價格的競爭。
Deardorff(1995)從無摩擦和有摩擦貿易的 H-O 模型推導了引力模型,但是他認為不能將引力模型用于檢驗其他理論和模型,因為引力模型的形式具備很多其他模型的特征。Evenett 和 Keller(1988)認為引力模型可以從李嘉圖模型、H-O模型、規模報酬遞增模型推導出。若消費者具有完全相同偏好,那么推導引力模型的充分條件是完全專業化生產,也就是說一種產品只在一國生產。而上述三個模型在均衡時,專業化的原因不同:李嘉圖模型是由于各國生產技術存在差異、H-O 模型是由于各國要素稟賦不同、規模報酬遞增模型是由于各國企業報酬遞增的規模不同。他們同時指出因為基于資源稟賦差異而專業化生產的產品較少,使得 H-O 理論在解釋引力模型的成功時受到爭議。
三、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研究 ......................................... 15
(一)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規模分析 .................................... 15
(二)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 16
四、中美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 24
(一)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歸納分析 ................................ 24
1.經濟因素 .................. 24
2.非經濟因素 ........................ 25
五、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潛力的測算與分析 .................................. 39
(一)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的潛力測算 .............................. 39
1.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貿易潛力的測算 .................................. 39
2.分要素部門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貿易潛力的測算 ........................ 40
五、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潛力的測算與分析
(一)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量的潛力測算
衡量貿易潛力的傳統方法是對實際貿易額與理論貿易額求比值,得出潛力系數,而未考慮到總值中隱含的重復計算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價值,因此對雙邊貿易發展潛力的測度不夠準確,而出去虛增成分的國內增加值則更能體現真實的發展潛力,更貼近現實。本文按照劉青峰等(2002)、帥傳敏(2009)的分類標準將計算出的貿易潛力系數分為三類,分類標準即含義見表 5.1。 從要素部門的角度上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潛力有擴大的趨勢,而美國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對中國的出口潛力基本保持不變;兩國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出口潛力變動均不大,但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潛力始終大于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潛力,原因是對于知識密集型產品而言,美國對中國占據絕對優勢,且這些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突破,美國在長時間內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六、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 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各影響因素在影響程度上有所不同
(1)在總量上表現不同
從總量上看,中國對主要經濟體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中,本國經濟發展規模、地理距離、人均收入水平、國際經濟形勢、經濟開放水平等因素對出口增加值的影響顯著,而進口國的經濟規模并沒有顯著的影響;而美國對主要經濟體生產性服務出口貿易中,出口國的經濟發展規模、地理距離、人均收入水平、國際經濟形勢、經濟開放水平對出口增加值影響顯著,而本國經濟發展規模的影響并不顯著。中美兩國的模型除了在對經濟發展規模上的反應不同外,對地理距離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反應也是相反的。地理距離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對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具有正向作用,而美國卻恰恰相反。這種差異可能是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產品結構不同造成的,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中運輸業所占比重較大,美國則是專利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占比較大,而運輸業的發展本身就與距離成正相關關系,信息服務、專利使用等產品的出口與距離的關系不大。
(2)在要素部門上表現不同
從不同的要素部門看,對于中國而言,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貿易受金融危機等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動的影響因素不大,說明傳統優勢行業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強,但是中國資本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大,且加入共同經濟組織對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不明顯;對于美國而言,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基本不受與進口國人均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且加入共同經濟組織對其影響也不大。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匯率對俄羅斯對外貿易的影響2018-01-30
-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18-03-09
- 京津冀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2018-03-18
- 中國農產品企業國際貿易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研究2018-03-28
- 結構突變下國際原油價格與中美股票價格的波動溢出效應2018-04-20
- 我國重化工業產業調整與轉移對區域碳排放差異貿易影響2018-05-31
- 中國出口對國內消費貿易需求的擠出效應研究2018-06-25
- 中國對西亞四國出口貿易的驅動效應及其影響因素2018-07-14
- 碳補貼政策下供應鏈企業一體化國際貿易策略選擇2018-07-29
- 碳配額不同分配機制下供應鏈碳減排策略及國際貿易...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