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生態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控制探析
時間:2015-01-24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admin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作為國內外會計學界重點關注對象已由來已久。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對盈余管理問題的實證研究就逐漸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實證研究的主要領域,而過度泛濫的盈余管理行為已成為國內外諸多學者和監督管理機構亟需解決的問題。除去國際上性質惡劣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的財務丑聞事件,我國資本市場上的盈余造假行為也層出不絕,比如云南綠大地(2011 年)利用虛增資產、捏造虛假的現金流來粉飾財務報表;萬福生科(2012 年)虛增收入等欺詐上市;證監會于 2015 年 11 月對華銳風電開出了行政處罰書,對其虛構交易合同、提前確認收入等手段來虛增利潤的財務舞弊行為進行了懲罰。
?為了保證盈余信息的真實性,進一步規范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證監會等政策制定與監管部門頒布了諸多法律法規,但是在遏制盈余管理效果方面收效甚微。通過權威專家的海量研究表明,盈余管理是在利益相關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產生的,而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又是影響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因此,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性既會對利益相關者的盈余調節行為產生影響,也會有效的約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動。
創業板的市場風險極高,如果其盈余管理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話,就會重蹈英國創業板走向衰敗的覆轍。本文正是基于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問題,站在?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研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探討治理結構各特征變量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程度,以期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夠為抑制盈余管理泛濫行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規范股票市場和證券市場提供一種思路與參考。
......................
1.2 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主要從股權特征和董事會特征等角度出發,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的影響。股權特征角度:Bushman 等專家(2001)以美國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得出的結論為盈余管理與大股東集中控股負相關,即隨著大股東
股權集中度的提高,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就逐漸降低。Leuz 等學者(2002)以 31 個國家為樣本,對盈余管理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研究。研究發現在股東股權分散、資本市場發達、社會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較少,反之,就會很常見。Ming(2003)站在股權集中度角度對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得到了盈余管理與股權集中度是正相關的結論,即盈余管理的程度隨著股權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
董事會特征角度:董事會規模方面: Anlin Chen 與 Lanfeng Kao 二位專家(2004) 經研究得出,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Kang,Kim (2012)的研究則證明董事會規模與真實盈余管理是負相關的,規模越大,對真實盈余管理的遏制效果就越好。
?董事會獨立性方面:Klein (2002)從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兩方面重點研究其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他發現董事會、審計委員與盈余管理皆為負相關,二者的獨立性越高,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就會隨之降低。此外研究還表明,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對提高企業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具有積極作用。Cornett等學者(2009)經過大量研究得出了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越高,對盈余管理的約束管控也就越強的結論。
........................
第二章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影響的相關理論
2.1 盈余管理相關理論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近三十年來,盈余管理問題的研究始終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對盈余管理定義都“各抒己見”,始終沒有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一個“褒義詞”,而有的認為它是一個“中性詞”,還有的認為它是一個“貶義詞”,下面就這三個角度來對盈余管理的定義進行闡述和歸納總結。
褒義詞角度。陸建橋(1999)從會計選擇的角度出發,得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允許的框架內,為達到自身利益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會計選擇。同時期,孫錚、王躍堂(1999)站在盈余管理的守法合規性角度,指出盈余管理是公司在公認會計準則和法律法規的彈性空間內對財務報告進行的一種守法合規的操縱行為。顧兆峰(2000)則從會計政策方面考慮,指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層通過對會計政策有目的的選擇和運用來使個人利益和公司市場價值達到最大效用的合法合規行為。嚴麗等(2011)則從盈余操縱、盈余造假與盈余管理對比區分的角度對盈余管理進行定義。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在對公司未來盈利進行預測之后,采取最優的會計政策來實現企業預期目標的合法合規的有效決策行為。?
中性詞角度。William R. Scott(1997) 著作的《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就對盈余管理進行了定義,他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認會計準則允許的前提下,企業管理人員為使自身利益或者公司價值達到最優化而靈活選取地一種會計政策。任春艷(2004)則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面為了實現預期盈余報告的目標而采用多種會計手段進行調節和控制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采取的這些手段都是遵守會計準則的并沒有超出其限定范圍。潘亞晶(2010)指出在對盈余管理的內涵進行定性的時候要考慮一個“度”的問題。程度適中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如若超過這個“度”,就是違法的盈余操縱了,會給企業帶來惡劣影響。
......................
2.2 公司治理結構相關理論
2.2.1 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及框架圖
利益相關者角度。Coehran 和 Wartick(1988)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進行了定義。二位學者認為,公司治理是在解決董事、股東、監事之間或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時應運而生的,著重解決的是“是誰”和“應該是誰”的問題。
決策機制角度。專家 Oliver Hart(1995)將公司治理結構界定為一種決策機制。他站在委托代理關系和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對公司治理進行研究,發現公司治理是為了解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而對經營管理策略進行篩選決策的過程,目的是為了確保企業決策方向的準確性。制度安排角度。
牛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Colin Mayer(1995)和我國學者林毅夫(1997)都將公司治理結構定義為一種制度安排。前者的側重點是:在兩權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基礎上闡述這套制度安排對投資者利益的維護和服務[46]。后者強調的是所有者運用該套制度對經營者業績的考評和經營管理的監督。
??綜上所述,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進行界定。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則是從狹義角度進行界定的,具體是指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決策機制或制度安排再或者是一種組織結構,是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管階層全部或者部分構成的,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來協調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責關系或者實現所有者對管理者的獎勵、約束和監督,進而達到股東利益最大化和保持經營者經營決策目標與所有者目標一致性的總目標。廣義的概念在內部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又引入了外部治理結構,具體包括債權人、供應商、股東、員工、政府及社區等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此時治理結構的目標就要從股東利益最大化轉變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
第三章 研究設計................................27
3.1 研究假設 ........................27
3.1.1 股權結構角度 .....................27
3.1.2 董事會角度 ...........................27?
第四章 實證分析.......................35
4.1 樣本盈余管理測度分析 .......................35
4.1.1 樣本參數估計 ....................35
4.1.2 樣本分析結果 .....................38
?第五章 抑制盈余管理行為的對策建議...................50
5.1 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 ......................50
5.2 規范董事會制度 ..........................50?
第五章 抑制盈余管理行為的對策建議
5.1 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
根據實證研究,可見股權結構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因此為降低盈余管理力度,就要優化股權結構,形成產權多樣化的股東制衡機制,實現股權結構的合理優化,從而促進創業板市場的長遠穩定發展。
首先,降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加強第二大股東至第五大或至第十大股東的持股比重,弱化第一大股東的控制權和決策權,加強對第一大股東的牽制力度。
其次,引進機構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尤其是要引進長期機構投資者。機構或戰略投資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獨特的投資眼光,同時能夠利用其自身的資金優勢和信息優勢,來監督其所投資公司的發展情況。為了避免損失,實現收益,機構或戰略投資者更能從長遠的角度來促進所投資公司的合法合理發展,來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
再次,要秉持公平的原則對待中小股東,賦予其應享有的權力,保護其切身利益不受到損害。廣大中小股股東的利益受到合法保護之后,其不僅對所投資企業還對創業板市場的投資信心都會大增,這對完善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控制盈余管理活動具有必要性。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總結
本文在文獻研究法和實證分析法的基礎上,對創業板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的影響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文獻研究法層面,主要闡述了盈余管理的定義、動機、手段及測度計量方法,治理結構的概念、構成及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特點,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影響的理論分析。實證研究層面,以 2012—2014 年上市的 290 家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在修正的 Jones模型的進行了實證分析。選取盈余管理程度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從治理結構的四大組成部分股權結構、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中選取,選取公司整體規模和資產負債率作為控制變量,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來進一步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經過實證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1)實證研究樣本具有局限性。創業板市場自開放時起,截止到 2014 年12 月 31 日,在其上市公司總數為 416 家,與在主板市場上市公司的數量相差很大,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樣本數量,僅剩 290 家。而且只以這 290 家上市公司 3年的財務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對實證結論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公司治理結構各變量指標的選取具有局限性。本文僅從股權特征、董事會角度、監事會特征和管理階層角度四個大類中選取了部分指標,而且也沒有選取外部治理結構的相關指標,使得變量本身的真正含義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來。
(3)實證研究采用的模型只有一個,即修正的瓊斯模型。此外,國內外學者中由不少人將主營業務成本、無形資產、存貨等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增加模型的解釋力。由于數據采集和本人能力的有限,本文并沒有增加這些變量。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