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美生產性服務貿易比較思考
時間:2022-08-08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金融論文,筆者認為對于中國的電信部門來說,國內市場被三家運營商所瓜分,這導致我國的電信市場競爭程度偏低,壟斷程度太高,這其中固然有國家經濟主權安全的考慮,然而隨著國內電信服務業務價格居高不下,通信技術、網絡平臺建設均落后于國外,國內對于電信市場對外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的電信部門的可持續發展,拉大了通過外電信企業的競爭力差距。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目的與意義
國際分工的根本特征與變化是全球價值鏈的形成,而全球價值鏈的表現就是使得供應鏈被拉長,國家之間通過外包、投資、離岸等形式開展國際分工協作,一件產品是由各國共同參與完成、共同瓜分利潤的過程。而在這一價值增值過程中,生產性服務貿易同樣通過投資、外包、離岸等形式為產品提供附加價值,貨物生產價值鏈得到了生產性服務價值鏈的有效支撐,生產、服務相互融合、滲透,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當前“貿易—投資—服務”三位一體的新世紀貿易,而服務全球價值鏈目前變成了服務貿易研究的重要研究領域,而服務貿易所涉及的標準、法規等非關稅壁壘,也正成為阻礙國際貿易的重要桎梏,如何促進服務自由化,推動貿易通關便利化也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重要議題。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伴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國際生產分工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國際運輸交易成本日趨下降,國際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日漸提高,國際供應鏈日趨完善,以碎片化、分散化為特征的新型國際分工體系日趨成熟。在這一背景下,商品生產的各個增值環節(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加工組裝、營銷等)逐漸分散開,成為一個個獨立的流程,構成了跨境交換和價值創造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 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深刻地影響著國際貿易與投資,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國際交易活動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將其產品和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輸出到其他國家,經過加工之后再出口,形成最終產品并產生市場價值。參與其中的國家和企業均是價值的貢獻者,同時也是利潤的分享者。由于涉及到中間產品的多次跨境折返,因此使用傳統的總量分析法必定會造成“重復統計”和“貿易扭曲”的問題,一國可能進出口總額很高,可是真正由該國所創造的價值卻很小,例如中國是“貿易大國”卻不是“貿易強國”。
1.2 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Gereffi是最先界定“全球價值鏈”的概念的,他指出全球價值鏈指的是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生產銷售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帶來的價值、利潤的分配等。①Feenstra(1998)指出在國際分工當中,需要將“垂直一體化”與“貿易一體化”相互放在一起來分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如果想要得到更大份額的壟斷租金,就必須將生產中的邊緣環節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而實現生產的全球化。Jones&Kierzkowski(1990)認為,國際經濟已經被分割為若干生產區段,服務就屬于其中一個中間投入區段,包括金融、保險、信息、網絡技術、數據處理、運輸等各種服務投入,而各個不同的區段相互連接時會產生對服務投入的需求;①在2001年進一步拓展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提出國際的片段化生產分布于全球,而將各個生產片段連在一起的紐帶與黏合劑就是形形色色的服務,并進一步提出服務產品具有非常強烈的規模收益遞增的屬性。
從全球價值鏈和增加值貿易的角度對生產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貿易開展的研究,近年來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涌現了大量的研究文獻,考察全球價值鏈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利用國際投入產出方法。Hummels,etal(2001)利用“垂直專業化指數vss”來研究國際垂直專業的分工水平,②從而可以將服務作為一種“中間投入品”來參與全球價值鏈當中;這一方法被很多學者所采用的,例如CCER課題組(2006)③、文東偉和冼國明(2010)使用垂直專業化指數測算了我國的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④對于全球價值鏈的分析主要是采用全球投入產出模型開展的,這樣可以較為清晰地展示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相互聯系,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投入產出數據庫包括歐盟研制的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OECD—WTO共同研制的增加值貿易數據庫(TiVA)。
第2章 相關概念解析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解析
2.1.1 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的概念國內外并不統一,這一概念最早由國外學者Machlup提出,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能夠產生新知識的行業。隨后,1966年Greenfield在此基礎之上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更新和豐富,他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由服務業企業、非盈利機構、政府等為生產部門而非消費部門所給予的服務。Marshall&Wood(1987)認為它是以滿足制造業或商業部門中間需求所提供的一種服務。Coffey&Bailly(1989)、Shearmur&Doloreux(2008)也提出了相近的觀點,指出它是在商品生產和服務生產過程中,提供中間需求服務的各個服務部門。
國內的學者定義方面,李江帆、畢斗斗(2004)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以中間服務投入需求為目的,通過向生產過程中進行服務投入,以滿足生產擴大和商業運行的一種服務。①王曉玉(2006)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滿足生產和經營的擴大,而進行的一種服務投入活動;②裴長洪、彭磊(2007)指出生產性服務并非針對消費者的最終服務需求,而是一種由市場提供的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化中間服務投入。
總體上來看,國內外各學者的定義盡管有所不同,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生產性服務業是為實現制造業的生產,而向其提供“中間服務投入”的部門機構。
2.2 相關理論基礎
2.2.1 比較優勢理論
1.古典貿易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以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即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
(1)絕對優勢理論
現代經濟學之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對重商主義貿易觀點批判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財富增長的路徑—“勞動分工學說”,即財富增長的表現在于貨幣所能夠買到的實際商品的數量,而實際消費水平提高的源泉在于社會商品供給能力的大小,社會商品供給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勞動分工、社會分工的程度和規模,而分工的規模則取決于市場的規模。因此,只有通過國際貿易才能擴大市場規模,進而實現財富的增長。
亞當•斯密在1776年的里程碑式著作《政治經濟學的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其理論模型可以概括為2╳2╳1模型,即2個國家(A國和B國)、2種商品(X產品和Y產品)和1種要素投入(勞動),其理論出發點在于勞動生產率,即單位時間、單位勞動所能提供的產品數量,而生產成本則是指單位產品生產過程中所占用的勞動力、時間,勞動生產率同生產成本互為倒數。絕對優勢理論的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設基礎上的,集體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a)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勞動; (b)勞動在一國之內是完全同質的; (c)勞動在國內不同部門流動但不能在國家之間流動; (d)規模收益不變; (e)完全競爭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 (f)不考慮運輸成本和其他交易費用; (g)兩國的生產函數不同(勞動生產率差異); (h)兩國的消費者偏好相同。
第3章 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一般分析 ...................... 29
3.1 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回顧 .......................... 29
3.1.1 二戰后至20世紀80年代 ............................ 29
3.1.2 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階段 ............................ 30
第4章 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一般分析 .................................. 51
4.1 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回顧 ....................................... 51
4.1.1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至2001年中國入世前 ................. 51
4.1.2 2001—2006年的入世過渡期階段 ..................... 52
第5章 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 61
5.1 模型與數據說明 ......................... 61
5.1.1 GVC參與度指數(GVC_Participation) ............................ 61
5.1.2 GVC前后向關聯度 ................................ 62
第8章 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價值流向
8.1 模型與數據說明
根據王直、魏尚進和祝坤福(2013)的研究結果,①可以通過建立一個三國投入產出模型,從而可以將三國間的中間產品流動按照產地以及需求的最終目的地開展分解,其分解結果能夠反映國家之間產業的最終產品供給而吸收的組成部分。這一模型的意義在于,可以將總產出分解為各個不同的最終需求,也就是說完成了雙邊中間產品貿易的完全分解。
以中國、美國為例,其模型具體內容可以表示為如下過程:在三國模型中,由C表示中國,U表示美國,N表示世界上其他國家。因此,以分塊矩陣表示為:
ZCU表示中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美國所使用的部分,即中國各部門中間產品出口至美國的部分; ZCC表示中國生產的中間產品的國內使用的部分; ZCN表示中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世界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部分; ZUC表示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中國所使用的部分; ZUU表示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的國內使用的部分; ZUN表示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世界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部分; ZNC表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中國所使用的部分; ZNU表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中間產品被美國所使用的部分; 第9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9.1 論文的主要結論
通過對之前的分析可知,美國作為生產性服務貿易大國,其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競爭力等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優勢進行總結,可以幫助找到中美之間的差距,也能為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不足之處找到解決問題的啟示與對策。將本文的主要結論及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優勢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9.1.1 我國GVC地位低于美國
從GVC參與度、GVC前向關聯度、GVC后向關聯度、GVC產業演進系數四個指標來看,我國的通信、計算機服務的GVC參與度最高,運輸倉儲等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的GVC參與度也較高,這表明我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與國際化地位都在不斷提升,除此之外,其余的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的參與度均比較低,尤其是金融與保險、商務服務業的參與度均較低,而相反的是,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的參與度都在持續下降,這表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過去以勞動力要素投入為主的服務業優勢已經難以為繼,正受到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沖擊。美國則正好相反,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其在金融與保險業的參與度仍然較高,這與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吻合,而在高技術服務部門中,憑借其領先的信息技術優勢,美國在高技術服務領域的參與度比較高;在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中的參與度均較高,這些都表明美國的生產性服務部門開放度較中國更高。
從GVC前向相關聯度看,中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的關聯度較高,包括信息與通訊服務、商務服務、運輸與倉儲等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中的關聯度也較高。這表明我國的資本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盡管當前的前向關聯度還有提高的空間,但卻正在以中間投入的形式與全球價值鏈逐步融合;而同樣的問題是,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較低,正在逐漸失去市場份額,而金融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則非常低,這表明我國在金融領域以中間產品形式所貢獻的價值仍然很低,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還不是金融強國。而反觀美國,各類生產性服務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變化不大,只有金融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在2008年前后出現了由升變降的轉折變化,這表明金融危機前后,美國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削弱,同時也說明了美國盡管聚集了全球金融資本,但這些資本并非都參與到了全球的制造服務化進程之中,而更多地是基于逐利和財富配置原因流向了美國。
參考文獻(略)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目的與意義
國際分工的根本特征與變化是全球價值鏈的形成,而全球價值鏈的表現就是使得供應鏈被拉長,國家之間通過外包、投資、離岸等形式開展國際分工協作,一件產品是由各國共同參與完成、共同瓜分利潤的過程。而在這一價值增值過程中,生產性服務貿易同樣通過投資、外包、離岸等形式為產品提供附加價值,貨物生產價值鏈得到了生產性服務價值鏈的有效支撐,生產、服務相互融合、滲透,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當前“貿易—投資—服務”三位一體的新世紀貿易,而服務全球價值鏈目前變成了服務貿易研究的重要研究領域,而服務貿易所涉及的標準、法規等非關稅壁壘,也正成為阻礙國際貿易的重要桎梏,如何促進服務自由化,推動貿易通關便利化也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重要議題。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伴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國際生產分工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國際運輸交易成本日趨下降,國際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日漸提高,國際供應鏈日趨完善,以碎片化、分散化為特征的新型國際分工體系日趨成熟。在這一背景下,商品生產的各個增值環節(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加工組裝、營銷等)逐漸分散開,成為一個個獨立的流程,構成了跨境交換和價值創造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 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深刻地影響著國際貿易與投資,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國際交易活動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將其產品和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輸出到其他國家,經過加工之后再出口,形成最終產品并產生市場價值。參與其中的國家和企業均是價值的貢獻者,同時也是利潤的分享者。由于涉及到中間產品的多次跨境折返,因此使用傳統的總量分析法必定會造成“重復統計”和“貿易扭曲”的問題,一國可能進出口總額很高,可是真正由該國所創造的價值卻很小,例如中國是“貿易大國”卻不是“貿易強國”。
1.2 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Gereffi是最先界定“全球價值鏈”的概念的,他指出全球價值鏈指的是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生產銷售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帶來的價值、利潤的分配等。①Feenstra(1998)指出在國際分工當中,需要將“垂直一體化”與“貿易一體化”相互放在一起來分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如果想要得到更大份額的壟斷租金,就必須將生產中的邊緣環節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而實現生產的全球化。Jones&Kierzkowski(1990)認為,國際經濟已經被分割為若干生產區段,服務就屬于其中一個中間投入區段,包括金融、保險、信息、網絡技術、數據處理、運輸等各種服務投入,而各個不同的區段相互連接時會產生對服務投入的需求;①在2001年進一步拓展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提出國際的片段化生產分布于全球,而將各個生產片段連在一起的紐帶與黏合劑就是形形色色的服務,并進一步提出服務產品具有非常強烈的規模收益遞增的屬性。
從全球價值鏈和增加值貿易的角度對生產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貿易開展的研究,近年來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涌現了大量的研究文獻,考察全球價值鏈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利用國際投入產出方法。Hummels,etal(2001)利用“垂直專業化指數vss”來研究國際垂直專業的分工水平,②從而可以將服務作為一種“中間投入品”來參與全球價值鏈當中;這一方法被很多學者所采用的,例如CCER課題組(2006)③、文東偉和冼國明(2010)使用垂直專業化指數測算了我國的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④對于全球價值鏈的分析主要是采用全球投入產出模型開展的,這樣可以較為清晰地展示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相互聯系,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投入產出數據庫包括歐盟研制的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OECD—WTO共同研制的增加值貿易數據庫(TiVA)。
第2章 相關概念解析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解析
2.1.1 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的概念國內外并不統一,這一概念最早由國外學者Machlup提出,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能夠產生新知識的行業。隨后,1966年Greenfield在此基礎之上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更新和豐富,他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由服務業企業、非盈利機構、政府等為生產部門而非消費部門所給予的服務。Marshall&Wood(1987)認為它是以滿足制造業或商業部門中間需求所提供的一種服務。Coffey&Bailly(1989)、Shearmur&Doloreux(2008)也提出了相近的觀點,指出它是在商品生產和服務生產過程中,提供中間需求服務的各個服務部門。
國內的學者定義方面,李江帆、畢斗斗(2004)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以中間服務投入需求為目的,通過向生產過程中進行服務投入,以滿足生產擴大和商業運行的一種服務。①王曉玉(2006)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滿足生產和經營的擴大,而進行的一種服務投入活動;②裴長洪、彭磊(2007)指出生產性服務并非針對消費者的最終服務需求,而是一種由市場提供的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化中間服務投入。
總體上來看,國內外各學者的定義盡管有所不同,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生產性服務業是為實現制造業的生產,而向其提供“中間服務投入”的部門機構。
2.2 相關理論基礎
2.2.1 比較優勢理論
1.古典貿易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以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即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
(1)絕對優勢理論
現代經濟學之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對重商主義貿易觀點批判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財富增長的路徑—“勞動分工學說”,即財富增長的表現在于貨幣所能夠買到的實際商品的數量,而實際消費水平提高的源泉在于社會商品供給能力的大小,社會商品供給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勞動分工、社會分工的程度和規模,而分工的規模則取決于市場的規模。因此,只有通過國際貿易才能擴大市場規模,進而實現財富的增長。
亞當•斯密在1776年的里程碑式著作《政治經濟學的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其理論模型可以概括為2╳2╳1模型,即2個國家(A國和B國)、2種商品(X產品和Y產品)和1種要素投入(勞動),其理論出發點在于勞動生產率,即單位時間、單位勞動所能提供的產品數量,而生產成本則是指單位產品生產過程中所占用的勞動力、時間,勞動生產率同生產成本互為倒數。絕對優勢理論的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設基礎上的,集體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a)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勞動; (b)勞動在一國之內是完全同質的; (c)勞動在國內不同部門流動但不能在國家之間流動; (d)規模收益不變; (e)完全競爭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 (f)不考慮運輸成本和其他交易費用; (g)兩國的生產函數不同(勞動生產率差異); (h)兩國的消費者偏好相同。
第3章 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一般分析 ...................... 29
3.1 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回顧 .......................... 29
3.1.1 二戰后至20世紀80年代 ............................ 29
3.1.2 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階段 ............................ 30
第4章 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一般分析 .................................. 51
4.1 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回顧 ....................................... 51
4.1.1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至2001年中國入世前 ................. 51
4.1.2 2001—2006年的入世過渡期階段 ..................... 52
第5章 中美兩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 61
5.1 模型與數據說明 ......................... 61
5.1.1 GVC參與度指數(GVC_Participation) ............................ 61
5.1.2 GVC前后向關聯度 ................................ 62
第8章 中美雙邊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價值流向
8.1 模型與數據說明
根據王直、魏尚進和祝坤福(2013)的研究結果,①可以通過建立一個三國投入產出模型,從而可以將三國間的中間產品流動按照產地以及需求的最終目的地開展分解,其分解結果能夠反映國家之間產業的最終產品供給而吸收的組成部分。這一模型的意義在于,可以將總產出分解為各個不同的最終需求,也就是說完成了雙邊中間產品貿易的完全分解。
以中國、美國為例,其模型具體內容可以表示為如下過程:在三國模型中,由C表示中國,U表示美國,N表示世界上其他國家。因此,以分塊矩陣表示為:
ZCU表示中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美國所使用的部分,即中國各部門中間產品出口至美國的部分; ZCC表示中國生產的中間產品的國內使用的部分; ZCN表示中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世界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部分; ZUC表示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中國所使用的部分; ZUU表示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的國內使用的部分; ZUN表示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世界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部分; ZNC表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中間產品被中國所使用的部分; ZNU表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中間產品被美國所使用的部分; 第9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9.1 論文的主要結論
通過對之前的分析可知,美國作為生產性服務貿易大國,其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競爭力等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優勢進行總結,可以幫助找到中美之間的差距,也能為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不足之處找到解決問題的啟示與對策。將本文的主要結論及美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優勢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9.1.1 我國GVC地位低于美國
從GVC參與度、GVC前向關聯度、GVC后向關聯度、GVC產業演進系數四個指標來看,我國的通信、計算機服務的GVC參與度最高,運輸倉儲等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的GVC參與度也較高,這表明我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與國際化地位都在不斷提升,除此之外,其余的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的參與度均比較低,尤其是金融與保險、商務服務業的參與度均較低,而相反的是,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的參與度都在持續下降,這表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過去以勞動力要素投入為主的服務業優勢已經難以為繼,正受到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沖擊。美國則正好相反,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其在金融與保險業的參與度仍然較高,這與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吻合,而在高技術服務部門中,憑借其領先的信息技術優勢,美國在高技術服務領域的參與度比較高;在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中的參與度均較高,這些都表明美國的生產性服務部門開放度較中國更高。
從GVC前向相關聯度看,中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的關聯度較高,包括信息與通訊服務、商務服務、運輸與倉儲等資本密集型服務部門中的關聯度也較高。這表明我國的資本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盡管當前的前向關聯度還有提高的空間,但卻正在以中間投入的形式與全球價值鏈逐步融合;而同樣的問題是,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較低,正在逐漸失去市場份額,而金融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則非常低,這表明我國在金融領域以中間產品形式所貢獻的價值仍然很低,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還不是金融強國。而反觀美國,各類生產性服務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變化不大,只有金融部門的GVC前向關聯度在2008年前后出現了由升變降的轉折變化,這表明金融危機前后,美國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削弱,同時也說明了美國盡管聚集了全球金融資本,但這些資本并非都參與到了全球的制造服務化進程之中,而更多地是基于逐利和財富配置原因流向了美國。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股指期貨對金融股市波動的影響研究2018-02-03
- P2P網絡金融借貸滿標概率預測研究2018-03-03
- 融資約束視角下的股權結構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關...2018-03-17
- 滬港通對我國內地股市的金融影響研究2018-03-31
- 引入媒介貨幣后中日匯率變動對雙邊金融貿易的影響2018-04-11
- 基于估值效應的國際金融投資頭寸比較研究2018-05-28
- 投資者異質性對金融股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影響研究2018-06-12
- 我國金融股票市場大宗交易價格效應研究2018-06-28
- 中新股指期貨的價格聯動及金融波動溢出效應研究2018-07-11
- 金融發展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