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雙元創新協同性的中介作用
時間:2022-09-01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以創業理論和組織雙元理論為基礎,從雙元創新協同視角切入,分析了雙元創新協同性在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為企業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和啟示。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較上一年前進2名,位于12名,特別是在數字化、技術和創新為主導的領域有所突破。2020年大數據、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等產業發展迅速,通過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報告關于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的研究顯示中國數字經濟的數據規模已達39.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特別是5G通信、云計算、物聯網、人工信息智能等信息技術平臺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潛力。這一方面得益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鼓勵像華為和中興這樣的科技領軍企業帶頭,引領大中小型企業創新,塑造創新氛圍;另一方面,企業逐漸參與到更廣闊的全球競爭市場中,這對自身技術、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業逐漸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創新是一項具有較高風險的活動。很多企業在創新實踐中由于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很有可能陷入創新失敗而導致企業無法經營的境地。特別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知識、信息和技術快速更替的環境下,如何讓有意愿也有能力的企業確定合理的創新戰略,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實現高績效成為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創業導向是創新管理、創業管理和戰略管理領域研究的重點。其中,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是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學者們對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積極作用已經達成共識,但是創業導向是如何影響績效的過程,尚未確定一個普遍認可的解釋。因此,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是當下理論研究領域的重點。學者們從組織學習(焦豪等,2008)、前瞻型環境戰略(和蘇超等,2017)、學習導向(林琳和陳萬明,2016)、市場導向(姚梅芳等,2018)、網絡跨度和網絡聚合(任勝鋼和趙天宇,2018)、環境可持續性(Danso & Albert,2019)研究“創業導向-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試圖打開中間作用的“黑箱”。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雙元創新協同視角出發,遵循“戰略-行為-績效”的基礎邏輯,試圖展現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機制。首先,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檢驗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入雙元創新協同性,研究創業導向對企業實施雙元創新活動的互補性和平衡性的影響,以豐富國內學者關于創業導向對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的關系研究。最后,研究雙元創新協同性的互補維度和平衡維度在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機制中的中介作用,解釋創業導向影響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理論基礎
2.1.1 創業理論
關于創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早期,以奈特(1921)、熊彼特(1934)為主的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創業的原因和本質。此后,伴隨著不斷發展的經濟和愈發復雜的商業環境,不同專業學科的學者試圖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解釋創業相關的問題,廣泛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專業學科領域有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 經濟學最早提出了創業家的概念,是不同領域創業研究中最早的學科。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從宏觀層面解釋創業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就創業和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而言,奈特(1921)、熊彼特(1934)分別提出了創業的原因和本質。另一方面,經濟學學者關注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知識溢出、產業結構變遷、促進競爭和增加就業可以解釋創業行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蔡曉珊和張耀輝,2011)。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心理學學者從創業者個體層面解釋創業動機,然而聚焦于個體特質和社會特質去研究創業者和非創業者的不同個體特質難以解釋個體創業的原因。
管理學領域對創業的研究可謂是碩果累累,以微觀視角出發研究創業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行動以及發展過程。管理學者從戰略管理理論、行為理論、資源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不同理論豐富創業的定義。然而,關于創業的范圍界定,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從狹義上來說,創業是指從無到有,創建一個新企業(Start a business),從廣義上來說,創業不僅僅包含新創企業的從無到有地創建活動,還包括現有的企業內部尋求新發展或者解決問題所展開的活動。
2.2創業導向
2.2.1 創業導向的內涵
戰略管理領域最早在戰略決策和行為模式制定方面間接涵蓋了創業導向的內容:創業型戰略制定模式(Mintzberg,1973)、典型創業企業的特征(Khandwalla,1977)、戰略制定過程(Miller et al.,1983;Fredrickson,1986)。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學者們對于創業導向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從概念層面明確提出創業導向的內涵。Miller(1983)提煉了創業型企業的關鍵維度,奠定了創業導向理論研究的基石。這使其成為了創業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致力于創業理論的研究學者們對其內涵的理解并未存在統一的界定,對創業導向概念的內涵界定如表 2.1所示,主要從企業行為和企業文化兩條路徑構建。
第一種是行為構建觀點。以Miller et al.(1983)、Lumpkin & Dess(1996)、Covin & Lumpkin(201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創業導向是體現在企業創業和發展過程中的戰略行為。創業導向型的企業在戰略決策和行為上具有新穎性、試驗性、不確定性、承擔風險、前瞻性、預見性。學者們從創業型企業、競爭戰略、戰略決策和和創業過程理解創業導向的內涵。將其理解為“創業型企業的行為特點”、“競爭的戰略姿態”、“創業戰略導向”。行為構建觀點下創業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①創業導向的范圍和內涵不等同于創業:范圍上不僅包含從無到有的創建新企業,發生于創業活動、與戰略相關的企業活動。前者是指從無到有的創建新企業(狹義上)或者企業內部尋求新機會(廣義上),而后者是指戰略層面的企業活動,例如開辟新業務、競爭性對抗以及戰略定位等活動。內涵上不等同于創業行為的過程,創業導向不等于創業。②創業導向的內容屬于過程層面,即關注企業活動的具體過程,例如決策過程、運作流程、執行方法和行動等。③基本維度是創業導向的核心內涵。盡管學術界并未明確統一其概念(Basso et al.,2009),但是具體維度是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三章 研究假設和理論模型........................ 25
3.1研究假設.................................... 25
3.1.1 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 25
3.1.2 創業導向和雙元創新協同性.............................. 26
第四章 研究設計.................................. 31
4.1問卷設計.................................... 31
4.2研究樣本.................................................... 31
第五章 實證分析............................. 38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5.1.1 企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5.1.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第五章 實證分析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5.1.1 企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依據第四章的研究設計進行數據收集,對回收的229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從企業成立年限和企業規模(員工總人數)兩個方面分析企業的特征。具體分析結果見表5.1所示。
從企業成立年限分布來看,以成立8年以上的企業為主。其中,3年以內的企業19家(8.3%),3至5年的企業25家(10.9%),5至8年的企業42家(18.3%),8年以上的企業由143家(62.4%)。
從企業的員工總人數來看,200以上的企業居多。50人以下的企業有50家(21.8%),52至100人的企業有37家(16.2%),101至200人的企業有31家(13.5%),200人以上的企業有111家(48.5%)。
本次樣本數據成立年限多為8年以上,且員工總數人200人以上的企業居多。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本文雙元創新協同性在“創業導向-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和假設得到驗證。主要結論如下:
(一)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和先動性三個分維度均有利于企業財務績效和成長績效的提高,這進一步證實了Zahra(1995)、Wiklund(2005)、張驍和胡麗娜(2013)學者的研究發現。創新有利于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具體表現為企業在銷售額、產品或服務類型以及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
(二)創業導向和雙元創新協同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創業導向及其分維度和雙元創新協同性的兩個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和先動性均有利于企業的雙元創新平衡性和雙元創新互補性
(1)創業導向有利于企業保持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的相對均衡水平,進而實現雙元創新平衡性
(2)相比于一般企業,具備創業導向的企業更愿意支持和發展新想法、風險接受程度更高、更傾向于快速積極的響應,進而開展以新穎性、創造性為核心的探索式創新和以效率、改進為核心的利用式創新,從而促進兩種創新類型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三)雙元創新協同性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從整體上來看,雙元創新協同性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企業兼顧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既有利于增強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又有利于增強企業在運營、生產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績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較上一年前進2名,位于12名,特別是在數字化、技術和創新為主導的領域有所突破。2020年大數據、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等產業發展迅速,通過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報告關于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的研究顯示中國數字經濟的數據規模已達39.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特別是5G通信、云計算、物聯網、人工信息智能等信息技術平臺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潛力。這一方面得益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鼓勵像華為和中興這樣的科技領軍企業帶頭,引領大中小型企業創新,塑造創新氛圍;另一方面,企業逐漸參與到更廣闊的全球競爭市場中,這對自身技術、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業逐漸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創新是一項具有較高風險的活動。很多企業在創新實踐中由于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很有可能陷入創新失敗而導致企業無法經營的境地。特別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知識、信息和技術快速更替的環境下,如何讓有意愿也有能力的企業確定合理的創新戰略,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實現高績效成為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創業導向是創新管理、創業管理和戰略管理領域研究的重點。其中,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是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學者們對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積極作用已經達成共識,但是創業導向是如何影響績效的過程,尚未確定一個普遍認可的解釋。因此,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是當下理論研究領域的重點。學者們從組織學習(焦豪等,2008)、前瞻型環境戰略(和蘇超等,2017)、學習導向(林琳和陳萬明,2016)、市場導向(姚梅芳等,2018)、網絡跨度和網絡聚合(任勝鋼和趙天宇,2018)、環境可持續性(Danso & Albert,2019)研究“創業導向-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試圖打開中間作用的“黑箱”。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雙元創新協同視角出發,遵循“戰略-行為-績效”的基礎邏輯,試圖展現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機制。首先,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檢驗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入雙元創新協同性,研究創業導向對企業實施雙元創新活動的互補性和平衡性的影響,以豐富國內學者關于創業導向對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的關系研究。最后,研究雙元創新協同性的互補維度和平衡維度在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機制中的中介作用,解釋創業導向影響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理論基礎
2.1.1 創業理論
關于創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早期,以奈特(1921)、熊彼特(1934)為主的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創業的原因和本質。此后,伴隨著不斷發展的經濟和愈發復雜的商業環境,不同專業學科的學者試圖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解釋創業相關的問題,廣泛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專業學科領域有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 經濟學最早提出了創業家的概念,是不同領域創業研究中最早的學科。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從宏觀層面解釋創業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就創業和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而言,奈特(1921)、熊彼特(1934)分別提出了創業的原因和本質。另一方面,經濟學學者關注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知識溢出、產業結構變遷、促進競爭和增加就業可以解釋創業行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蔡曉珊和張耀輝,2011)。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心理學學者從創業者個體層面解釋創業動機,然而聚焦于個體特質和社會特質去研究創業者和非創業者的不同個體特質難以解釋個體創業的原因。
管理學領域對創業的研究可謂是碩果累累,以微觀視角出發研究創業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行動以及發展過程。管理學者從戰略管理理論、行為理論、資源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不同理論豐富創業的定義。然而,關于創業的范圍界定,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從狹義上來說,創業是指從無到有,創建一個新企業(Start a business),從廣義上來說,創業不僅僅包含新創企業的從無到有地創建活動,還包括現有的企業內部尋求新發展或者解決問題所展開的活動。
2.2創業導向
2.2.1 創業導向的內涵
戰略管理領域最早在戰略決策和行為模式制定方面間接涵蓋了創業導向的內容:創業型戰略制定模式(Mintzberg,1973)、典型創業企業的特征(Khandwalla,1977)、戰略制定過程(Miller et al.,1983;Fredrickson,1986)。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學者們對于創業導向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從概念層面明確提出創業導向的內涵。Miller(1983)提煉了創業型企業的關鍵維度,奠定了創業導向理論研究的基石。這使其成為了創業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致力于創業理論的研究學者們對其內涵的理解并未存在統一的界定,對創業導向概念的內涵界定如表 2.1所示,主要從企業行為和企業文化兩條路徑構建。
第一種是行為構建觀點。以Miller et al.(1983)、Lumpkin & Dess(1996)、Covin & Lumpkin(201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創業導向是體現在企業創業和發展過程中的戰略行為。創業導向型的企業在戰略決策和行為上具有新穎性、試驗性、不確定性、承擔風險、前瞻性、預見性。學者們從創業型企業、競爭戰略、戰略決策和和創業過程理解創業導向的內涵。將其理解為“創業型企業的行為特點”、“競爭的戰略姿態”、“創業戰略導向”。行為構建觀點下創業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①創業導向的范圍和內涵不等同于創業:范圍上不僅包含從無到有的創建新企業,發生于創業活動、與戰略相關的企業活動。前者是指從無到有的創建新企業(狹義上)或者企業內部尋求新機會(廣義上),而后者是指戰略層面的企業活動,例如開辟新業務、競爭性對抗以及戰略定位等活動。內涵上不等同于創業行為的過程,創業導向不等于創業。②創業導向的內容屬于過程層面,即關注企業活動的具體過程,例如決策過程、運作流程、執行方法和行動等。③基本維度是創業導向的核心內涵。盡管學術界并未明確統一其概念(Basso et al.,2009),但是具體維度是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三章 研究假設和理論模型........................ 25
3.1研究假設.................................... 25
3.1.1 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 25
3.1.2 創業導向和雙元創新協同性.............................. 26
第四章 研究設計.................................. 31
4.1問卷設計.................................... 31
4.2研究樣本.................................................... 31
第五章 實證分析............................. 38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5.1.1 企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5.1.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第五章 實證分析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5.1.1 企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依據第四章的研究設計進行數據收集,對回收的229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從企業成立年限和企業規模(員工總人數)兩個方面分析企業的特征。具體分析結果見表5.1所示。
從企業成立年限分布來看,以成立8年以上的企業為主。其中,3年以內的企業19家(8.3%),3至5年的企業25家(10.9%),5至8年的企業42家(18.3%),8年以上的企業由143家(62.4%)。
從企業的員工總人數來看,200以上的企業居多。50人以下的企業有50家(21.8%),52至100人的企業有37家(16.2%),101至200人的企業有31家(13.5%),200人以上的企業有111家(48.5%)。
本次樣本數據成立年限多為8年以上,且員工總數人200人以上的企業居多。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本文雙元創新協同性在“創業導向-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和假設得到驗證。主要結論如下:
(一)創業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和先動性三個分維度均有利于企業財務績效和成長績效的提高,這進一步證實了Zahra(1995)、Wiklund(2005)、張驍和胡麗娜(2013)學者的研究發現。創新有利于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具體表現為企業在銷售額、產品或服務類型以及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
(二)創業導向和雙元創新協同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創業導向及其分維度和雙元創新協同性的兩個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和先動性均有利于企業的雙元創新平衡性和雙元創新互補性
(1)創業導向有利于企業保持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的相對均衡水平,進而實現雙元創新平衡性
(2)相比于一般企業,具備創業導向的企業更愿意支持和發展新想法、風險接受程度更高、更傾向于快速積極的響應,進而開展以新穎性、創造性為核心的探索式創新和以效率、改進為核心的利用式創新,從而促進兩種創新類型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三)雙元創新協同性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從整體上來看,雙元創新協同性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企業兼顧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既有利于增強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又有利于增強企業在運營、生產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績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DQ煉化公司物資采購管理問題研究2017-12-16
- 旅游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探索研究2018-02-02
- 中國農業銀行古交市支行競爭力提升策略管理研究2018-02-13
- 蘭州眾邦電纜有限公司員工績效管理考核企業管理研究2018-02-27
- S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研究2018-03-17
- 基于價值鏈理論的SDGT集團成本管理研究2018-03-31
- 凱西涂料員工績效考核體系管理改進研究2018-04-06
- 基于ACE體系的S公司流程優化管理研究2018-04-18
- 國家工商總局市場管理改革對政務效率的影響研究2018-04-29
- A核電設備制造企業項目進度管理研究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