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與企業信譽的關系研究
時間:2015-01-25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admin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在學術界,現有學者多數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原因變量進行研究,從 1972 年至 2002年,僅有 15%的學術研究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結果變量(Nikolaeva and Bicho, 2011),然而,從 2003 年至 2012 年,雖然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結果變量的文獻有所增加,但仍然還很缺乏。很多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都集中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Margolis et al.(2003)對 127 項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進行統計發現,僅有 54 項研究證明二者具有正向關系,例如一些學者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價值和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Marín, Rubio, Maya, 2012; Sen, Bhattacharya, Korschun, 2006);企業通過維持與社區的良好關系,開展文明教育宣傳活動、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等,能夠顯著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Waddock and Graves, 1997);企業參與社會責任活動的動機是提升企業聲譽和顧客忠誠,進而吸引投資者與合作伙伴的協作、社會團體的代言和媒體覆蓋等,并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力(Amit and Schoemaker, 1993)。相反,一些研究也驗證了二者存在負向關系甚至存在復雜關系,McGuire et al.(1988)發現企業實施社會責任后企業績效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不同的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出現了完全相反的研究結論。因此,學者們將研究的重點逐漸從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效果轉向前置因素研究,例如,一些學者從利益相關者方面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包括直接和間接利益相關者、主要和次要利益相關者(Clarkson, 1995)、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Robertson and Nicholson, 1996)等不同角度;一些學者從制度方面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進行研究(李彬, 谷慧敏, 高偉, 2011)。然而,雖然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研究的文獻較多,但從研究的現狀來看,學者并沒有從整體上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踐機制和理論模型。
.............................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1.2.1 研究目的
為深入探討外部壓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及其作用路徑,本文從理論和實證上檢驗了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對二者關系的影響機制。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制度理論是解釋企業社會責任決策和實踐的重要理論,因此,本文以這兩種理論為基礎,分析外部壓力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機制,中介變量倫理型領導有助于我們厘清企業轉化外部壓力的過程,調節變量管理者道德動機和經理自主權使我們對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其他因素具有清晰的認識,并提出外部壓力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調節-中介效應模型。為目前急于尋求突破的企業管理者開辟新的思路,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有效的政策方案,激勵企業道德的提升和負責任的社會行為。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企業感知的外部壓力分為利益相關者壓力和制度壓力兩種類型,對不同類型的外部壓力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機制進行梳理。以往學者對企業感知的外部壓力研究通常將制度壓力作為代表企業外部壓力的唯一因素,然而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利益相關者壓力也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因素之一。從嚴格意義上說,制度壓力是利益相關者壓力的一部分,由于中國特殊的制度環境,制度壓力的強制性對企業的影響不容忽視,鮮有研究對外部壓力的類型進行詳細區分。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類型的外部壓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為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從外部環境因素出發,全面分析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因素,對外部壓力的分類進行總結,分別從利益相關者壓力和制度壓力兩個方面分析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作用。
?第二,倫理型領導對外部壓力與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中介作用。倫理型領導是企業緩解外部壓力的中間過程和必要手段。企業社會責任決策是經過外部環境影響和企業管理者感知的轉化過程,并最終形成企業決策。企業能夠實現從外部壓力到內部倫理型領導的轉化,是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和信息披露的動因之一。在國內外的學術研究中還鮮有關于?倫理型領導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以及對倫理型領導的前置因素的實證研究,本文的研究實證檢驗了倫理型領導在企業感知的外部壓力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中介作用。
..........................
?第 2 章 文獻綜述
2.1 企業社會責任
2.1.1 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Carroll 是企業社會責任領域最有聲望的學者之一,他把企業社會責任概括形成四個類別:經濟責任(economy)、法律責任(law)、倫理責任(ethical)和自愿責任(discretionary),Carroll 于 1991 年對企業社會責任類別模型進行了更改,把自愿責任改為慈善責任(Philanthropic),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認為企業不僅需要為股東創造利潤,也需要遵守法律,承擔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最終做一個好的企業公民。該模型很好的說明了各個維度之間的清晰關系,并認為企業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之間不是矛盾和背離的,該模型有效的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企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術研究中最早和關鍵的概念之一,企業社會責任結構的發展歷史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出現和延伸階段(1950),第二,發展階段(1960-1970),第三,全面擴散階段(1980-1990)。Carroll 于 1979 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塔結構,奠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發展的基石。金字塔模式隱含著同時性和層次性,進而發展到企業社會責任的交互圓模式和同心軸模式,交互圓模式認為幾種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存在相互關聯,存在交織在一起的可能性,強調他們之間的交互關系,而同心軸模式既強調經濟責任的核心作用又強調幾種責任的交互作用,同時將非經濟責任作為經濟責任的外圍和擴散。這些理論和模式的發展都是建立在 Carroll 的金字塔模型基礎之上,Lantos(2001)從責任性質和責任動機兩個維度將社會責任劃分為戰略性、倫理性和利他性三個方面。Carroll 沒有區分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制性和自愿性,對倫理責任沒有清楚界定,但在Lantos 的概念中能明確區別。Lantos 認為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戰略性慈善活動上,而 Porter and Kramer(2006)則對 Lantos 的定義進行了拓展,以競爭優勢理論為基礎,從企業戰略角度對社會責任進行詮釋,豐富了戰略性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將社會責任劃分為戰略性(strategic)和回應性(responsive)兩種類型。回應性企業社會責任是被動的,趨利避害類型,而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是主動的,考慮由內到外和由外到內的不同維度。盡管有許多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和結構進行界定,但至今為止仍未有一個一致的結論(Porter and Kramer, 2004; Mohr and Webb, 2005)。
......................
?2.2 利益相關者壓力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對利益相關者壓力的研究首先要明確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起源,進一步分析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分類以及如何進行測量等。因此,探索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起源為研究的首要目標,在明確利益相關者壓力的內涵和分類的基礎上,對利益相關者壓力的測量方法進行總結,最后對利益相關者壓力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全面分析利益相關者壓力研究的不足,進一步明確本研究的切入點。
2.2.1 利益相關者壓力的內涵
從利益相關者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仍沒有得到普遍一致的意見,不同的學者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是具有差異的。Mitchell and Wood(1997)總結了從1963 年起至今的 27 個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關者定義,其中 Freeman(1984)和 Clarkson(1995)最具代表性。Freeman(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是影響企業實現目標的個人或團體,能夠幫助企業也能夠損害企業(Freeman, 1984; Miller and Lewis, 1991),包括消費者、雇員、股東、供應商,還包括競爭者、工會、環保和政府部門等。Clarkson(1995)認為利益相關者因投入了人力資本、財務資本和實物資本等承受了企業活動的風險,強調了利益相關者與企業行為之間的聯系。我國在利益相關者研究方面也涌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例如賈生華和陳宏輝(2002)認為利益相關者的活動能夠影響企業目標,或受企業目標行為的影響,可能在企業中進行了投資行為,并承擔一定風險的個人或團體。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及對利益相關者與公司之間的關系進行管理。許多學者使用利益相關者的框架解釋與利益相關者利益有關的企業決策和實踐(Lee, 2011)。Frooman(1999)認為理解并戰略性的管理利益相關者,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他們是誰,他們想做什么,以及他們將如何設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服務于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與利益相關者的良好關系被認為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利益相關者理論使企業的焦點集中于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并全面融合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美國于 20 世紀 80 年代因為放松管制而發生了許多敵意收購行為,為了保證股東的利益,收購后的企業解雇了原有的管理層,采取關閉工廠以及解散工人等行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反對和批評,在這種巨大壓力下導致 35 個州修改收購法案,要求企業在進行并購行為時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些法案的不斷完善對于企業能夠接受利益相關者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進一步表明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
第 3 章 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71
3.1 理論框架 ........................ 71
3.2 研究假設 ........................ 73
第4 章 研究設計...................... 85
4.1 問卷設計 .......................... 85
4.1.1 問卷調研方法 .......... 85
第 5 章 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97
5.1 描述性統計分析 ........... 97
5.2 信度與效度檢驗 ................. 102
第 5 章 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5.1 描述性統計分析
通過上一章對調研問卷的發放和回收的詳細闡述,可知本研究共獲得了有效研究樣本286 份。為了更清晰的展示樣本企業的特征和樣本的整體情況,本節將對企業規模、所有制類型、行業分布、外部壓力、倫理型領導和企業社會責任等進行描述性統計。
1. 企業規模的統計
?企業的員工人數是管理學研究中重點關心的企業特征之一,并被認為是反映企業規模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的調研樣本具有較大的分散性,包括了各種類型的企業人員,如表 5.1所示,100 人以下的企業占比 9.4%,101-500 人的企業占比 10.8%,501-1000 人的企業占比31.5%,1000 人以上的企業占比 48.3%。
?........................
第 6 章 結論與討論
6.1 研究結論
中國轉型經濟的背景下企業受到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共同關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提出的訴求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來說既是機會又是挑戰。企業社會責任經歷由外部到內部的轉化過程,最終由企業管理者做出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決策,這個過程受到許多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理解和探尋外部壓力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論研究與管理者實踐都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外部壓力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探討二者之間關系的中介變量和調節效應,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 外部壓力對企業社會責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利益相關者是影響組織實現目標的個人和團體,沒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企業無法生存與發展,企業直接或間接的受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比內部利益相關者更加明顯,包括企業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制度環境和其他因素,企業能夠對外部壓力迅速作出反應,很多學者使用合法性壓力、制度壓力等制度因素代表企業的外部壓力,還有學者使用輿論壓力、競爭壓力等經濟因素代表企業的外部壓力。因此,學者單一將制度因素或經濟因素代表企業的外部壓力都是不全面的,企業除了受到制度因素的約束,還受到媒體、社會公眾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訴求,說明企業除了面臨制度壓力還包括來自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壓力。因此,企業根據不同的外部壓力采取不同的社會責任戰略,包括制度壓力和利益相關者壓力。根據現有文獻對外部壓力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本文從經濟和制度兩個重要的環境因素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壓力,在中國經濟轉型階?段,制度因素的影響還是非常普遍的,企業必須重視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認知等因此對企業的影響,除此之外,隨著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企業更要注重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和訴求。?
?研究分析和總結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外部壓力分類,將外部壓力分為利益相關者壓力和制度壓力。研究的實證結果表明,利益相關者壓力和制度壓力對企業社會責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外部制度壓力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將能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通過外部壓力的作用企業可以通過社會責任戰略很好的將壓力轉化成動力,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外部壓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外部壓力、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戰略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領導力與企業信譽關系模型構建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