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品創新與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探
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的實證數據主要來源于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于2016年發布的世界投入產出表(WIOT),但因其時間只截止至2014年,為滿足研究分析的時效性,本文只能選擇基于國內各行業的總產出數據去對后續四年的數據進行預估。
1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現實背景
首先,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低端化”、“邊緣化”問題顯著。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新型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這種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分工模式為廣大后發國家提供了參與和分享全球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中國正是借助自身的綜合比較成本優勢,積極嵌入至全球價值鏈當中,通過鏈主國家的“主動溢出”和“倒逼”機制,獲得了暫時性的快速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空間。近年來,在國際反全球化與新貿易保護新形式和國內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拉動帶動產業發展逼近“閾值”,中國制造業整體面臨:內生動力不足與高度對外依存帶來的價值鏈分工地位“低端化”;需求結構升級與要素成本上升造成的價值鏈增長方式“貧困化”、價值增值瓶頸與貿易摩擦牽掣導致的價值鏈發展路徑“曲折化”(王一鳴,2017;楊水利和楊祎,2019a)[1-2]。2018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28947.93美元/人,僅為美國19.3%、日本30.2%和德國27.8%。中國工程院發布的《2019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可持續發展方面差距巨大。按照2012-2018年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幅計算,中國還需28年(2046年)追平美國。利用2016版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 2016 Release)①,選取出口的國內增加值率和增加值平均傳遞步長指標,從價值增值和嵌入位置兩方面定位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實態,為更好的開展特征比較,引入美國、德國和日本制造業相應實態進行對照分析,具體如圖1-1所示。
企業管理論文怎么寫
..............................
1.2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2.1研究目的
本文將研究焦點定位在解決“中間品創新如何推動全球價值鏈升級”這一核心問題上,通過對核心問題的逐級拆解,本文試圖達到以下研究目標:
(1)破解“位置”在全球價值鏈升級內涵中解釋力不足的問題,完善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升級內涵?;谌騼r值鏈產品架構和功能架構的雙重架構視角,從雙重架構視角延伸全球價值鏈“位置”內涵,賦升級內涵。綜合“附加值”概念,構建基于價值增值、功能架構位置、產品架構位置的全球價值鏈升級分析框架;
(2)厘清中間品創新推動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升級作用機理?;诋愘|性創新基礎,將中間品創新劃分為互補型中間品創新和自洽型中間品創新,從全球價值鏈治理機制視角出發,分析兩種類型的中間品創新影響全球價值鏈升級的作用機理;
(3)揭示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在中間品創新和全球價值鏈升級間的路徑傳導機制。從需求主體視角出發,將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劃分為產品供給質量和專利與標準供給質量,分析中間品創新影響制造企業供給質量的作用機理,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影響全球價值鏈升級的作用機理,并揭示制造企業質量在中間品創新與全球價值鏈升級間的路徑傳導機制。
(4)明晰創新鏈嵌入對中間品創新的差異化調節機制?;诋a業鏈中從事各功能活
.................................
2理論基礎與研究綜述
2.1全球價值鏈升級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制造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程度不斷加深,鏈主國家技術溢出效應對國內生產率的帶動作用逼近“閾值”,產業發展的“結構紅利”逐漸消失,制造業陷入“低端鎖定”困境,其引發的“國內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不協調不匹配”嚴重阻礙了國內制造業的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分提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戰略目標,自此全球價值鏈升級問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全球價值鏈的理論基礎、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內涵、測度、路徑選擇和影響因素五個方面開展文獻梳理。
2.1.1全球價值鏈的理論基礎
全球價值鏈是指在全球范圍內為實現產品或服務價值而進行研發、生產、銷售等過程的跨國組織網絡,全球價值鏈反映了價值創造在全球范圍內的空間分化和延伸。全球價值鏈的概念基礎源于Porter(1985)[30]提出的價值鏈以及價值鏈系統概念。價值鏈反映了企業內部價值創造與傳遞過程中相互獨立而又彼此關聯的功能屬性,價值鏈系統則統籌了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分銷商,強調供應鏈系統內價值管理過程中的增值差異。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范圍內關稅水平的顯著下降,技術和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進一步加劇,跨國復雜生產協作成為可能(Baldwin,2012)[31]。在此背景下,Gereffi(1999)[32]提出全球商品鏈概念,特指圍繞商品組織開展的資源全球性優化配置活動。為擺脫“商品”一詞的局限,并突出價值在全球范圍內的創造與傳遞過程,Gereffi et al(2005)[6]率先采用了全球價值鏈術語,用以揭示跨國生產協作中的治理結構與價值分布問題。類似的概念還包括“國際供應鏈”、“跨境生產網絡”、“全球垂直生產網絡”等,與這些概念不同的是,全球價值鏈更強調跨境生產中的價值創造屬性(楊翠紅等,2020)[33]。
....................................
2.2中間品創新的相關研究
中間品貿易作為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運行基礎,決定著各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相對位置和比較優勢(Koopman et al.,2014;Wang et al.,2017a,2017b)[7-9]。本文從中間品創新的技術來源渠道、中間品創新模式選擇,以及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影響三方面總結中間品創新的相關研究。
2.2.1中間品創新的技術來源渠道
現有與中間品創新的技術來源渠道直接相關文獻較少,本文基于技術創新的來源渠道進行擴展,圍繞進口中間品、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以及自主創新投入四個方面總結中間品創新的主要技術來源。進口中間品是國內中間品制造企業直接接觸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重要渠道。
進口中間品影響企業創新效率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機制:一是質量和技術擴散機制,質量和技術擴散機制是指高質量的進口中間品往往嵌套著更高技術水平的知識,而這些只是也隨著進口中間品發生轉移和擴散,此時企業的消化吸收能力是調節企業生產效率彈性的關鍵要素(Nishioka和Ripoll,2012;謝謙等,2021)[154-155];二是產品種類機制,產品種類機制是指進口中間品與國內中間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進口中間品種類的增加給國內下游企業提供了更豐富的技術選擇,促進了企業創新,帶動了企業生產率的提升(Halpern et al.,2015)[156];三是“成本—創新”機制。“成本—創新”機制是指進口中間品通過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企業創新投入決策,這種路徑傳導機制雖得到普遍認可,但進口中間品究竟是通過成本節約效應還是成本提升效應來影響企業創新投入決策,現有研究結論仍未達成統一。認同成本節約效應的最早文獻是Melitz和Ottaviano(2008)[157],該文獻認為對上游的非對稱進口開放,會迫使與進口中間品存在水平競爭的國內制造企業降低產品加成率,相應的國內下游行業的成本隨之降低,生產效率逐步提升。隨后Bøler et al.(2015)[158]認為進口中間品能夠節約成本,企業優化決策下會調整創新投入,進口中間品會促使R&D更能夠增加企業利潤。認同成本提升效應的代表性文獻為劉航和楊丹輝(2020)[159],該文獻在利用中國進口地區—跨國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后發現,進口中間品并未給中國帶來成本節約效應,相反增加了工業購進成本,雖然高昂的購進成本也促進了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考慮到下游行業的高競爭性(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多數來自于下游企業的競爭),且這種現象在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出口依存度較高、市場化和信息化表現更優的地區更加突出,權衡進口中間品與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顯得格外重要。
...................................
3機理分析與研究假設................................42
3.1相關概念界定.......................................42
3.1.1全球價值鏈升級......................................42
3.1.2中間品創新.........................44
4研究設計........................................75
4.1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75
4.2變量選取與測度...............................76
5經驗檢驗.......................................88
5.1檢驗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88
5.2檢驗中間品創新對制造企業供給質量的影響..............................92
6結果討論
6.1討論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
企業管理論文參考
本文在假設H1提出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其中,在假設H1a部分提出互補型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非線性關系。短期內,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會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的研發設計環節或市場服務環節拓展(遵循全球價值鏈升級趨勢②或趨勢④)。結合實證結果來看,由表5-1列(1)—列(3)可知,互補型中間品創新的一次項與價值增值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開展互補型中間品創新能夠顯著促進制造業價值增值水平;其次從表5-3列(2)—列(3)可知,互補型中間品創新的一次項與功能架構位置的關系為正,但不顯著,表明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有引導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環節攀升的趨勢;最后從表5-5列(1)—列(3)可知,互補型中間品創新的一次項對制造業產品架構位置起到顯著的正向影響,反映出互補型中間品創新能夠推動制造業向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環節延伸。也就是說,實證結果最終證實了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會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的研發設計環節拓展(遵循全球價值鏈升級趨勢②)。但從長期來看,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會導致制造業沿著下游低附加值中間品集成環節從事代工生產的“邊緣化”趨勢發展(遵循全球價值鏈邊緣化趨勢⑦)。具體的,由表5-1列(4)—列(6)可知,互補型中間品創新一次項系數顯著為正,而二次項系數顯著為負,表明互補型中間品創新對價值增值呈現出先增后減的倒“U”型影響,也就是說,長期依賴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最終會抑制制造業價值增值水平的提升。這個結果與王玉燕等(2014)[267]的觀點一致。王玉燕等(2014)[267]認為,依靠發達國家的主動溢出,后發國家制造業會在經歷短暫且快速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空間后遭遇來自發達國家鏈主企業的價值阻擊,并導致后發國家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效應呈現出先增后減的倒U型趨勢,隨著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效應不斷衰退,其價值增值水平也將持續降低;由表5-3列(5)—列(6)可知,互補型中間品創新二次項對功能架構位置呈現出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長期依賴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最終會導致制造業向下游低附加值的代加工環節發展,這個結果與張杰和鄭文平(2017)[114]的觀點一致,張杰和鄭文平(2017)認為,來自發達國家的全球價值鏈治理手段會迫使后發國家制造業遭遇“縱向壓榨”,進而導致后發國家陷入“代工依賴→微利化→自主創新能力缺失”低端循環路徑;
.....................................
7研究結論與展望
7.1主要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中間品創新與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機理,并驗證創新鏈嵌入的調節作用,通過構建概念模型并提出相關研究假設,結合實證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結論:
(1)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具有顯著影響。其中,互補型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具有顯著的倒“U”型影響。具體的,短期內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會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的市場服務環節拓展,但從長期來看,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會導致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下游低附加值中間品的代工環節方向發展。自洽型中間品創新對全球價值鏈升級具有持續顯著的正向影響。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自洽型中間品創新均能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的研發設計環節攀升。
(2)中間品創新對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具有顯著影響。其中,互補型中間品創新對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具有顯著的倒“U”型影響。具體的,短期內互補型中間品創新能同時推動制造企業產品供給質量和專利與標準供給質量的顯著提升,但從長期來看,互補型中間品創新會對制造企業產品供給質量和專利與標準供給質量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自洽型中間品創新對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具有持續顯著的正向影響。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自洽型中間品創新都會對制造企業產品供給質量和專利與標準供給質量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3)制造企業供給質量對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影響。其中,產品供給質量提升對全球價值鏈升級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具體的,產品供給質量對價值增值、功能架構位置、產品架構位置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從整體上看,產品供給質量會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的研發設計環節攀升。標準與專利供給質量提升對全球價值鏈升級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具體的,專利與標準供給質量對價值增值、功能架構位置、產品架構位置同樣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從整體上看,專利與標準供給質量同樣能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高附加值中間品的研發設計環節攀升。
參考文獻(略)
- DQ煉化公司物資采購管理問題研究2017-12-16
- 旅游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探索研究2018-02-02
- 中國農業銀行古交市支行競爭力提升策略管理研究2018-02-13
- 蘭州眾邦電纜有限公司員工績效管理考核企業管理研究2018-02-27
- S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研究2018-03-17
- 基于價值鏈理論的SDGT集團成本管理研究2018-03-31
- 凱西涂料員工績效考核體系管理改進研究2018-04-06
- 基于ACE體系的S公司流程優化管理研究2018-04-18
- 國家工商總局市場管理改革對政務效率的影響研究2018-04-29
- A核電設備制造企業項目進度管理研究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