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價值鏈嵌入對貿易隱含碳的影響探討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筆者認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在國際環境保護多邊談話中掌握話語權。中國可以通過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加速經濟綠色轉型;創新推動發展,加速嵌入全球分工高端環節;大力發展區域價值鏈,加強區域間合作等方式實現減排任務。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54]。“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一項影響深遠的政策,但不可忽視當前二氧化碳減排(以下簡稱減排)所面臨的難題:(1)人口規模巨大,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碳排放量從2000年3003.4(百萬噸)到2019年9794.8(百萬噸),年平均增長率約為6.4%(WIOD數據庫數據)。(2)時間緊,任務重,從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時間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3)單位產出能耗高,且能源結構不合理,2021年中國煤炭消耗占能源總消耗的56%左右,而天然氣占比僅為8.9%(國家統計局數據)。(4)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中國碳排放結構以發達地區占比1/3,黃河流域占比1/3,其他地區合計占比1/3,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碳排放量越高(馮奎,2021)[6]。(5)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矛盾,當前階段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任務,而減排政策的實施必將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
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全球價值鏈向國內收縮,經濟逆全球化趨勢開始明顯。在政治方面,民族、民粹主義興起,發達國家反全球化政治力量逐漸加強;在經濟方面,國際貿易停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轉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社會文化方面,反全球化政治力量操縱國內民眾,公開質疑甚至反對全球化;而在國際制度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國際議事協調機構接近停擺,多邊主義受到霸權主義侵襲,全球合作困難重重。在單邊主義、疫情和戰爭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制造業本地化趨勢加強,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出現更多不確定性(渠慎寧和楊丹輝,2021)[29]。
..........................
1.2 文獻綜述
1.2.1 全球價值鏈的相關研究
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Porter(1985)[73]在《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被用來描述單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后來波特對價值鏈的概念進行擴展,將不同企業進行比較,提出價值鏈體系概念。國內外對于價值鏈的研究熱點和關注點存在差異。對于研究熱點,國外主要集中在價值鏈治理、升級、配置和衡量等方面,國內則集中在價值鏈治理、產業升級、價值產生與分配和產業地位評價等方面;對于關注點,國外研究傾向于公共治理、經濟升級和環境升級等人文理論研究,國內研究傾向于升級路徑、行業地位測度和價值鏈重構等本土化應用研究(李煜華和周偉,2021)[14]。
(1)產業地位評價
發展中國家參與價值鏈的壁壘較低,且參與成本低,同時發展中國家之間競爭激烈(Sampath和Vallego,2018)[75],而發達國家制造業通過垂直化分工,攫取了超額利潤,是全球分工的顯著受益者(Bartel等,2007;Freeman和Kleiner,2005;Bugamelli等,2008)[59][62][60]。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國對外開放度的不斷加深,中國嵌入價值鏈的程度加深,但目前,制造業仍處于低端環節。從要素密集度的角度來看,中國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的位置指數高于其他制造業部門(周升起等,2014)[55];從技術角度來看,中技術及高技術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在波動中下降,而低技術制造業的分工地位穩步提升并向上游環節靠近(劉琳,2015)[17]。對比中美兩國高新技術制造業分工地位,中國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以加工和裝配制造業為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遠低于美國,國外附加值較高,而國內附加值和服務附加值較低,入世以后有向上攀升的趨勢,但總體趨勢并不顯著,而美國長期占據研發和設計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國內附加值和服務附加值較高(趙家章等,2022)[52]。中國服務業整體和細分行業的位置指數在入世之后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但仍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王厚雙等,2015)[34]。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低端制造業發展,將使“中國制造”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尹彥罡和李曉華,2015)[45],但也有向好的一面,中國企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中間品國際競爭力上升,生產活動向高端環節攀升,制造業和服務業對價值鏈的地位攀升貢獻增加(樊茂清和黃薇,2014)[5]。
.........................
2 理論分析
2.1 相關理論
2.1.1 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Adam Smith)首次提出分工理論,推動了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深遠發展。從原材料、中間產品再到產成品,各個環節的分工合作形成產業鏈,再相互交織形成復雜的產業鏈網絡。分工通過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實現技術進步,最終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使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工業革命后,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伊·菲·赫克歇爾(Eli F. Heckscher)和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提出要素稟賦理論,分工方式更側重于產業內分工,發達國家以先進的科學技術、雄厚的資金和完善的市場作為比較優勢進入國際市場,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原材料,攫取了巨額利潤,卻只承擔了較少的貿易成本。20世紀80年代,格魯貝爾(Grubel)和勞埃德(Lloyd)針對當時的復雜分工模式,提出了產業內貿易理論,發達國家利用規模經濟和差異化產品獲取分工利益,以自身先進的科學技術形成規模經濟優勢,拉動經濟增長,主宰全球分工體系,而眾多發展中國家只能為發達國家提供原材料、初級制成品和廉價勞動力,成為發達國家轉移國內經濟矛盾和攫取利益的戰場。
2.1.2 低端鎖定和戰略俘獲
Arthur(1989)[58]提出“鎖定效應”概念,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報酬、經濟和技術水平之間的矛盾,發展中國家實現報酬遞增和經濟增長,但技術水平卻停滯不前,深陷低端鎖定。究其原因,從國內方面來看,包括發展中國家不注重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本土企業市場勢力不足、制度原因和要素市場價格扭曲等;從國外方面來看,發達國家技術優勢、發達的市場、發包商的打壓和技術封鎖等。
.............................
2.2 模型分析
2.2.1 理論模型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參考呂延方等(2019)[21]的研究,假設存在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
.....................
3 貿易隱含碳和全球價值鏈的測算和分析 ........................... 16
3.1 測度方法 ..................................... 16
3.2 全球價值鏈的測度和分析 ............................. 20
4 實證研究 ................................ 34
4.1 基準模型和數據處理 .............................. 34
4.2 基于位置指數 ............................. 36
5 間接影響 ............................................. 52
5.1 中介效應 ....................................... 52
5.1.1 模型設定 ..................................... 52
5.1.2 規模效應 ............................. 52
5 間接影響
5.1 中介效應
5.1.1 模型設定
全球價值鏈嵌入除了通過直接影響貿易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將通過影響一國的生產規模、生產結構和技術水平產生間接影響,本文通過構建中介模型來考察全球價值鏈嵌入對貿易碳的間接影響。本文存在模型設置如下。
本文中由于存在二次項,即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存在非線性關系,所以在檢驗中介效應時,參考林偉鵬和馮保藝(2022)[16]的研究建立非線性中介效應模型。
表示控制變量,包括能源結構、人均產出、貿易開放度。同時對所有變量取對數。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6 結論和建議
6.1 結論
發展中國家通過后向嵌入模式參與價值鏈,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優勢通過前向嵌入模式參與價值鏈,位置指數和參與模式的不同導致不同國家通過國際貿易所獲的利益和造成損失存在差別。從出口貿易碳來看,位置指數和前向生產長度對出口貿易碳間存在先促進后抑制的非線性關系,前期行業處于下游,在位置指數和前向生產長度提高時,出口貿易規模存在較大的影響,后期行業已經進入價值鏈上游,貿易結構和技術水平的影響作用更大;前向參與度、后向參與度和后向生產長度會促進出口貿易碳排放,參與度的提高,意味著行業出口規模的擴大,后向生產長度的提高,意味著國內需要投入更多能源用于生產。從進口貿易碳來看,位置指數、前向參與度和前向生產長度與進口貿易碳間存在非線性的影響關系,后向參與度會正向促進進口貿易碳,而后向生產長度會反向抑制進口貿易碳,當行業逐漸進入高端環節時,前期進口貿易規模擴大,使進口貿易碳增加,后期進口貿易結構發生改變,進口商品多為中間品和服務等,進口商品清潔,進口貿易碳減少,而后向參與度的提高意味著一國在全球最終品生產中參與程度加深,意味著需進口更多中間商品用于后向生產,進口貿易碳增加,后向生產長度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能源用于投入國內生產,進口貿易碳下降。
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占據價值鏈上游環節,從事上游的研發和銷售工作,將高碳和簡單勞動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淪為“污染天堂”。從出口貿易碳來看,位置指數的提高對發達國家出口貿易碳的前期促進和后期抑制作用更加顯著,發達國家本身處于價值上游,生產的產品更加清潔,且出口規模比發展中國家更大,前向生產長度對發展中國家的前期促進作用和后期抑制作用更強,主要在于發展中國家前期處于價值鏈下游,后期通過技術升級和貿易結構改變,進入價值鏈上游,后向參與度的提高會抑制發達國家貿易碳出口,而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顯著。在進口貿易碳方面,后向參與度和后向生產長度提高會促進發達國家進口貿易碳,抑制發展中國家進口貿易碳。
參考文獻(略)
- 區域貿易協定深度對亞太價值鏈參與度的影響探討2023-12-29
- 中國與南亞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探討2024-01-10
- 多中心空間結構對我國企業出口績效的影響思考2024-01-28
- 服務業數字化投入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探討——...2024-02-06
- 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探討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