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對碳排放效率的影響探討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運用基于DEA序列的SE-U-SBM方法測度了我國30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了其總體差異來源和動態演進分布;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依靠技術創新增長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是該階段的重要要求和表現。對外貿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對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應堅持新發展理念,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現貿易的高質量發展。二十大報告更是再次強調,要堅持推進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構建我國對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可見,貿易能否高質量發展,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其中外貿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與大國博弈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對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
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成為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議題,解決氣候問題已經成為涉及到未來各國爭取發展空間和選擇何種發展道路的關鍵所在[1]。綠色低碳發展是全球各國共同追求的方向,也是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主題。過去,我國憑借工業化進程的深化贏得了經濟紅利,奠定了新時期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也招致了了高耗能和高排放等嚴峻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成為我國政府政策制定的主要目標之一。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
1.2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2.1 研究內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先對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和碳排放效率水平的事實特征進行分析,最后運用空間計量模型考察其對碳排放效率的影響,謀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的低碳轉型之路。本文主要分為6個章節:
第1章 緒論。該部分主要介紹本研究開展的背景和意義,概述本文研究內容和方法,列出本文要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2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進展。該部分首先闡述了對外貿易發展與碳排放效率發展的相關理論基礎——低碳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新發展理念理論。隨后對兩者相關文獻進行了綜述,包括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碳排放效率相關研究以及對外貿易與碳排放效率關系的相關研究。
第3章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整體評價與測度。本部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遵循充分性、數據可得性、簡明性以及導向性原則,同時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及完整、連續性,從多維視角構建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測度指標體系,并運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權法確定各層級指標權重,最終得到省份的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得分,隨后對測度結果進行時序變化分析和區域差異分析。
第4章 碳排放效率的測算與分析。本部分選取物質資本存量、勞動人口、能源消費的總量作為投入變量,GDP作為期望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做為非期望產出,選取SE-U-SBM模型對全國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進行測算,并對測算結果進行時間趨勢分析和空間格局分析。
第5章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對碳排放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本部分首先采用莫蘭指數方法,對碳排放效率進行全局空間自相關檢驗和局部空間自相關檢驗;隨后構建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與碳排放效率的空間計量模型,先對其回歸結果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空間效應分解和穩健性檢驗。
第6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對本文研究作出結論,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
2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進展
2.1理論基礎
2.1.1 低碳發展理論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后,“低碳”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和戰略轉型的核心關鍵詞,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低碳發展”,要著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低碳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要求和目的,通過清潔技術研發、能源高效利用,實現經濟、環境、社會的和諧統一發展,加速推動人類由現代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的一般性辯論會議上宣布“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表明,低碳發展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莊嚴承諾,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低碳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邁向綠色低碳發展新時代的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理論正在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生態經濟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3]。
.....................
2.2 相關研究進展
2.2.1 貿易高質量發展研究進展
自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來,就成為學術界的熱議話題,備受研究者們的歡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貿易作為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自然引發許多學者的關注。已有的文獻中,探討對外貿易發展質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外貿質量的某個特性的分析上。如裴長洪和劉斌(2019)[6]認為,國際競爭新形勢下,我國應加快對外貿易動能轉換,培養競爭新優勢。戴翔和張為付(2017)[7]對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行探討,認為經濟新常態下,應積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此外,還有大量研究從多樣的分析視角出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外貿評價體系,包括構建數字貿易、貿易可持續發展、外貿整體質量水平等指標體系進行水平測算。
(1)數字貿易
張衛華等(2020)[8]從五個數字貿易發展的基本面出發,即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水平、貿易方式、貿易對象和貿易潛力,選取16個二級指標,構建了數字貿易發展質量指標體系,并用熵值法對2014~2018我國31個省域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對省域空間分異格局進行分析,發現我國數字貿易發展以“胡煥庸線”為界,呈現“東南強、西北弱”的省域分布格局。李軒等(2021)[9]選取了數字設施、數字產業、數字創新和數字治理四個主要指標,并將這四個主要指標細分為27個次要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對2009~2019年2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字貿易水平進行測度,同時還對數字貿易與貿易成本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數字貿易水平的提升對兩國雙邊貿易成本有顯著降低效應的結論。
(2)貿易可持續發展
現有研究主要從國家和省域兩個層面對我國貿易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國家層面,楊麗華(2010)[10]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基于進口貿易本身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環境可持續三個層次構建我國2003~2007年的進口貿易評價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其進行實證測算。李凱杰和曲如曉(2012)[11]將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分解為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個方面,從這三個方面的效益出發構建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其發展情況進行基本事實分析;然后,基于事實分析結果,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考察并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
3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與測度 .......................... 16
3.1 指標體系的構建 ............................. 16
3.1.1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 16
3.1.2 基礎指標選取 ........................ 16
4 碳排放效率的測算與時空分析 .......................... 27
4.1 研究方法與數據 .......................... 27
4.1.1 研究方法 ............................. 27
4.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 30
5 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對碳排放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 ...................... 37
5.1 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 .......................... 37
5.1.1 變量選取 ............................ 37
5.1.2 數據說明 ................................ 38
5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對碳排放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
5.1 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
5.1.1 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碳排放效率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用Cee表示。雖然目前對碳排放效率的測度方法日漸豐富和完善,但經過綜合考量,本文選擇SE-U-SBM的方法對碳排放效率進行測算,該允許有效決策單元的效率值大于1,并依據第T期及其之前所有時期的投入產出數據確定當期最佳生產前沿,符合“技術不會遺忘”假定。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是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用Hqdt表示。本文基于新發展理念,從創新驅動、協調優化、綠色發展、開放引領和共享普惠五個維度選取指標構建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指標的選取以及評價測度詳細內容已在第三章介紹,不再贅述。
(3)控制變量
根據本文研究需要,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有以下四個:
技術創新(Jscx)。技術創新的進步會提高勞動和資本生產率,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降低區域能源消費的強度并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最終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謝波和李松月(2018)[103]、李德山等(2018)[104]的研究證明了技術創新對碳排放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因而,本文選擇單位R&D經費的國內專利授權數作為衡量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指標。
產業結構(Ind)。產業結構是影響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已經成為研究者的普遍認可,周迪和羅東權(2021)[105]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李金鎧等(2020)[106]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增長能夠明顯改善能源碳排放效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即第二產業比重降低,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因此,本文選取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作為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
6 結論與政策建議
6.1 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梳理已有研究理論和相關文獻研究,厘清對外貿易發展對碳排放效率的影響作用,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與碳排放效率的特征事實。首先基于新發展理念,從創新驅動、協調優化、綠色發展、開放引領和共享普惠五個方面建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以及時空分異特征進行分析;其次,運用基于DEA序列的SE-U-SBM方法測度了我國30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了其總體差異來源和動態演進分布;最后,就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對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測度方面
研究期間,我國各省域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06~2020年的熵值法分析的結果可得,各省份整體均呈現水平提升的發展態勢。但是我國30省份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東部省份以絕對的得分優勢領跑全國,得分較高,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高;遼寧、吉林、湖北、河南、安徽等東北以及中部地區省份緊隨其后,其中,河南在研究期內得分上漲12.75分,安徽上漲11.2分、湖北上漲10.56,遠高于遼寧上漲的1.58分和吉林的3.16分,說明中部省份對外高質量發展勢頭猛烈,發展潛力較大,而東北省份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稍顯乏力;至于西部地區,除了重慶發展水平較高外,青海、甘肅、貴州等省份的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均處于落后水平。總的來說,各省份的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向好趨勢,呈現出“東部>東北>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地區間不均衡發展現象顯著,東部省份水平領先明顯,中部省份發展潛力較大,西部省份水平落后,東北省份水平提升乏力,缺乏動力。
從各省排名變化來看,上海、廣東、北京、江蘇、浙江等東部經濟發達省(市)的排名較為穩定,一直處于前十,表明這些地區的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且不易被超越;青海、甘肅、新疆等西部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省份排名穩居末位,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需重點關注并給予一定扶持;一些中部和東北地區省份則有較大程度的波動,如研究期間,安徽省由期初的第24名變為期末的第12名,上升了12個名次;河南省由第22名變為第10名,同樣上升了12個名次;而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由第12名變為第26名,下降了16個名次;吉林省由第10名變為第21名,下降了11個名次。可見中部省份排名上升較快,發展前景較為明朗,而東北地區省份排名下降較快,有可能陷入衰退危機。因此,要綜合協調省份間、區域間外貿的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參考文獻(略)
- 全球價值鏈嵌入對貿易隱含碳的影響探討2023-11-05
- 區域貿易協定深度對亞太價值鏈參與度的影響探討2023-12-29
- 中國與南亞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探討2024-01-10
- 多中心空間結構對我國企業出口績效的影響思考2024-01-28
- 服務業數字化投入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探討——...2024-02-06
- 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探討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