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差異視角下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思考
本文是一篇創業管理論文,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創新創業支持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有著正向的積極影響,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分析思考、職業認同、人際影響等多方面能力。創新創業支持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也需要足夠的實踐平臺來構建完善的支持體系。
第1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一方面是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從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變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高等教育能夠更好地迎接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新挑戰。近些年,每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字顯示,202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高達909萬人,同比增長35萬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和人民生活都受到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尤其是讓本就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主要體現在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這樣的供需錯位現象。此外,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不大,對整體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影響有限。學者Rudhumbu et al(2016)也指出,盡管有職業教育和創業支持項目,但畢業生很少將創業視為一種職業或表現出對成為企業家的興趣[1]68。因此,大多數應屆生在畢業時仍將就業視為首選。隨著每年新增畢業生人數增多以及之前未就業的畢業生存量累積,無疑會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發嚴重。而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也正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知識經濟的社會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應對經濟和勞動力市場新需求的挑戰,高校越來越多地被要求承擔起與社會經濟增長和就業相關的教育職能[2],就業能力已成為衡量勞動力供需之間匹配度的重要衡量指標。對于作為就業市場人才供給者的高校來說,雖然通過擴大招生規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人口壓力帶來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應關注高校教育供給是否能夠切實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換句話說,高等教育供給的最終結果是要實現大學生個人從潛在勞動力轉化為現實市場中所需要的勞動力,完成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有效配置[3]。
創業管理論文怎么寫
............................
1.2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
1.2.1研究意義
在理論層面上,本研究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豐富了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內涵。當前我國學術界還處于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初期,大部分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意義、國內外現狀等方面的定性探討,以及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向、創業行為的影響,研究內容較為理論化。本文為彌合中國情境下對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做出探索性嘗試。一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理論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進行總結與定義;另一方面,以大學生為實施主體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多維概念界定,突破了以往部分研究將創新創業教育籠統地作為一個單維構念的研究局限,為后續進一步繼續相關研究提供創新思路。
第二,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模型。當前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這一命題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和測量維度界定也未達成一致。相關研究多是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計劃行為、企業需求等視角來分析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關于探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仍較少。在研究方法上也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的實證研究還不多。因此,本文在理論界定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和測量維度的基礎上,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模型,對于完善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探索兩者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具有較強理論意義。
..........................
第2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理論基礎
2.1.1人力資本理論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與總結可以發現,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迄今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萌芽期:18世紀中葉在歐洲產業革命發生后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也使得人們發現人的知識和技術因素在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方著名經濟學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代表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將人力資本的概念初步定義為是一種需要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所獲得的才能,學習者所獲得的這些才能屬于自身資本的一部分,對于他所屬的社會而言,同樣也是社會所擁有的資本的一部分,并且建設性地提議“國家應鼓勵、促進、甚至強制全體國民接受基本的教育”[9]。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亞當·斯密已經意識到了教育對于提升人力資本的“質”以及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但這一階段對于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仍處于萌芽期,學術界并未形成完整的人力資本理論。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進入20世紀后,西方經濟學界對于人力資本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人力資本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 (Irving Fisher) 于1906年出版的《資本和收入的性質》一書中,其中還將人力資本納入了經濟分析的理論框架當中[10]。由于采用當時的古典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社會經濟運行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一些學者開始在人力資本領域進行深挖并形成了現代人力資本理論。
.......................
2.2創新創業教育的文獻綜述
2.2.1創業創新教育的概念界定
2.2.1.1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在國外已經具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美國哈佛商學院于1947年開設的《新創企業管理》課程后被認為是西方大學創業教育的開端。1968年,百森商學院開設了創業方向的相關課程,并授予創業教育學士學位,這也是第一個在本科教育中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直至20世紀80年代,西方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數量急劇增加,創業學領域成為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創業教育也由此被逐步提出來。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北京召開了“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并在會上正式以官方的名義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的概念:從廣義上來講,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無論個體是進行創業或是在企業中就職,因為用人單位或個人不僅考察受雇者是否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同樣看重受雇者的首創精神、冒險精神、獨立工作的能力、技術水平、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管理能力。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創業教育的概念完整概括為包含求職和創造新就業崗位這兩方面的內容。在早期,Hills Gerald E.(1988)認為雖然高校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創業教育目標,但最重要的仍是提高對啟動和管理新企業的過程的認識和理解[24]。Sally Caird(1990)認為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建立和管理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心理素質[25]。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創業教育的認知主要集中在新企業的創立與管理。Garavan, T.(1995)將創業教育看做是一個過程或一系列活動,旨在使個人不斷吸收和發展與創業相關的知識、技能等,而不僅僅是聚焦于一個狹隘的創業活動領域[26]。
..........................
第3章 研究設計 ...................... 20
3.1 研究假設 ................................. 20
3.2 研究模型 ..................................... 22
3.3 調查方案設計 ...................... 23
第4章 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 ................ 32
4.1 描述性統計分析 ................................... 32
4.2 創新創業教育的人口統計學特征變量差異分析 ........................ 34
第5章 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與研究展望 ........ 63
5.1 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改進建議 ........................ 63
5.1.1 轉變教育理念,彌合勞動力市場人才供給與需求間差距 ..... 63
5.1.2 推進專創融合改革,以課程教學為載體嵌入創新創業內容 . 63
第4章 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
4.1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回收到的有效問卷中,根據被試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分析結果如表4-1所示。
創業管理論文參考
上述數據分析結果反應了本次392名調研對象數據的分布情況,其中均值代表了集中趨勢,標準差代表了波動情況。通過對各個控制變量的頻率分析結果可以發現,性別方面,女性比例達58.90%,略高于男性的41.10%;生源地方面,58.70%的被試者來自城鎮,41.30%來自農村;學校類型方面,55.90%的被試者來自普通本科院校,占比最多,排名第二的雙一流高校占比31.40%;專業類型方面,經管商科類的專業占比最多,達47.20%;年級方面,大四應屆畢業生人數占比最多,達28.80%,其次是大三、大二和研三,分別為20.70%、20.20%和9.90%;政治面貌方面,團員占比最多,達65.30%;擔任的學生干部最高級別方面,占比最多的33.70%的被試者曾擔任班級干部,其次是未擔任學生干部和擔任院級干部,分別占比為25.80%和23.50%;績點排名方面,前10%、前30%和前50%分別占比24.50%、35.20%和31.60%;實習次數方面,52.30%的被試者有過1-2段實習經歷,占比最多,其次是28.30%的被試者未有過實習經歷;實習時長方面,有過實習經歷的被試者中40.10%平均每段實習為1-2月,3-5個月的占比21.40%;實習單位類別方面,有過實習經歷的被試者中只有9.20%、23.20%的人在世界和中國五百強企業中實習,其他均為在其他類型的企業中實習。
.....................................
第5章 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與研究展望
5.1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改進建議
5.1.1轉變教育理念,彌合勞動力市場人才供給與需求間差距
轉變傳統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是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前提。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往往滯后于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造成了勞動力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錯位。在雙創教育背景下,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自身發展、高校、社會以及國家的重要意義,根據社會實際需求來改革高校教育,轉變教育理念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轉變教育理念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先導,而理念的轉變則需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得到貫徹。高校應從頂層設計出發,多部門聯合制定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人才培養方案要實現全方位融合,結合當前勞動力市場需求制定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模式,搭建實踐平臺,提供必要支持,為大學生營造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另一方面要凸顯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合,在專業教育、實習實踐等各個環節滲透雙創精神與技能的培養,讓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滿足勞動力市場所需,努力做到人職匹配,從而有效彌合人才供給與需求間的差距。
5.1.2推進專創融合改革,以課程教學為載體嵌入創新創業內容
課程是高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載體,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課程是創新型人才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的基本途徑。創新創業的本質決定了雙創教育需要綜合性、跨學科的知識作為支撐。目前,雖然部分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了學科建設規劃當中,但是課程結構體系仍然存在著缺乏學科交叉的問題,缺少對學科的統籌整體性考慮。在教學內容方面,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應結合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制定模塊化與漸進式的教學內容。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有利于讓廣大學生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而且可以培養出一批擁有較強綜合技能的專業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