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決策模擬與優化策略探討——基于CE
本文是一篇決策模擬論文,本研究以廣西北部灣濱海濕地為例,選取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三個典型濱海濕地類型的周邊海岸帶農戶為研究對象。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海岸帶是連接海洋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獨特區域,具有交叉性和復合性,是人類經濟活動最為頻繁且密集的地方,也是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帶[1]。濱海濕地是海岸帶最具生態價值的地帶,不僅在維持水文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人類福祉等方面發揮多重作用,而且是氣候適應行為實施的關鍵領域。不可否認的是,濕地的多重功能對于氣候變化適應與應對至關重要。保護和恢復濕地,可以更好地適應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減輕氣候變化對環境和社會的破壞性沖擊,確保生態效益和經濟利益的長期可持續。然而,當前濕地保護形勢并不樂觀,濕地生態系統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2]。拉姆薩爾公約秘書處的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全球濕地面積減少了35%。現存的濕地也面臨著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質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威脅。濱海濕地的大幅減少與人類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廣西的濱海濕地保護更是迫在眉睫。隨著廣西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不可避免地催生保護與發展的突出問題,項目建設、蝦塘養殖、圍海造地等人類活動威脅著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遵循海岸帶科學規律的基礎上,對濱海濕地實施保護,已成為廣西乃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促進人地系統協調發展的重大研究課題,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中之重[3]。
決策模擬論文怎么寫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海岸帶生態保護政策的實施強度日益加大,這對居住在濱海濕地保護區附近的海岸帶農戶生計活動造成巨大影響,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人地沖突。在此背景下,亟需制定有效的激勵策略促使廣大農戶主動參與到濕地保護行動當中。那么,海岸帶農戶實施濕地保護行為的驅動因素是什么?如何根據農戶政策偏好確定行之有效的優化策略以促使其采納濕地保護行為?如何科學地評估和模擬不同優化策略組合下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差異?厘清并回答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緩解人地沖突、促進濕地保護,而且能夠為海岸帶地區的生態保護提供有效參考。為解決以上問題的提出,本文致力于研究海岸帶農戶在濕地保護行為決策時,對不同激勵策略的偏好程度以及對政策措施干預的行為響應。因此,本研究的總體目標是:探索應用行為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概念,構建濕地保護行為激勵策略選擇集,探討海岸帶農戶的偏好與選擇,并進一步模擬分析在信息助推、生態補償和社會規范的不同優化策略組合下,海岸帶農戶的濕地保護行為響應、互動反應以及所達成的集體保護行動,并結合實地調研獲取到的信息,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為政府決策部門優化海岸帶濕地生態保護與補償政策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1.2.2 研究意義
1.2.2.1 理論意義
(1)從新穎的理論視角探討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本研究從行為經濟學的理論視角出發,基于理性選擇理論,將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三個不同行為視角納入農戶行為決策研究當中,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新穎的思維視角。即本文結合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行為特征的概念,并在文獻梳理與現實情況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了與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有關的優化策略,為探求基于農戶偏好引起的行為決策提供了一定的啟發。
(2)深入比較不同優化策略組合對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盡管信息助推、生態補償和社會規范被廣泛應用于農戶的保護行為研究,但是這些研究沒有深入地比較這些不同的激勵措施聯合起來所產生的濕地保護行為差異。本研究從實證和實驗的角度,不僅確定了海岸帶農戶的政策偏好,而且在農戶個體偏好的基礎上,對信息助推、生態補償和社會規范這三種政策措施的不同優化策略進行了模擬比較,揭示了信息助推、社會保障補償、鄰居建議等激勵措施的聯合干預有助于加強農戶對濕地保護有關政策的理解與認同,緩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沖突,更好地促使農戶積極參與到濕地保護集體行動當中。
....................
第二章 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
2.1.1 海岸帶
海岸帶是指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地帶,包括海岸線以及其周圍的陸地和水域,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連接帶。世界銀行發布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指南》指出,海岸帶是陸地與海洋交界的區域,包括鄰近水域、海岸環境和沿海灘涂[114]。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對海岸帶的定義:位于陸地和海洋交界處,受海洋影響的陸地區域,以及向大陸架中部延伸的海水區域,其具體范圍包括平均海深50米以及潮流線往上50米[115]。我國則認為海岸帶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區域,包括淺海大陸架、沿岸平原、濱海濕地、河口三角洲、潮間帶等地形地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海岸帶發揮了多重作用,如為漁業發展和漁民生計提供支持;拉動海洋旅游業發展;提高周邊居民收入;推動國際貿易和經濟往來等。由于本文的研究區域聚焦于廣西北部灣海岸帶附近的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此本研究的海岸帶指的是廣西北部灣區域內從陸地邊緣到海洋的過渡性地帶,包括淺海水域、沿海灘涂、紅樹林濕地、河口三角洲等地貌類型。
2.1.2 海岸帶農戶
海岸帶農戶是指居住在海岸帶地區,以漁業、種植業、養殖業和兼業等為主要生計來源的家庭和個人。這類群體通常生活在靠近海洋的地區,其生產和生活直接受到海岸帶生態環境的影響[116]。一方面,海岸帶農戶活動直接作用于海岸帶地理環境上,驅使著人地系統的演化,不恰當的人類活動會使得海岸帶生態服務功能下降;另一方面,農戶的保護行為又能提高海岸帶的生態修復。因此,將海岸帶農戶視為海岸帶地區特定的重要社會群體開展系統研究對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本研究將海岸帶農戶定義為:長期以來生活在海洋和陸地交界處的區域,主要從事漁業、種植業、養殖業或者依賴海岸帶自然資源開展生計活動的家庭及其成員。具體而言,本文以廣西北部灣海岸帶區域內,居住在以濱海濕地為主要類型的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的海岸帶農戶為研究對象。
.......................
2.2 理論基礎
2.2.1 農戶行為理論
與農戶行為理論相關的研究可以劃分為三類不同的觀點,分別為理性小農學派所主張的農戶是“理性人”觀點、有限理性學派提出的農戶“有限理性人”觀點、行為經濟學中的農戶行為理論。
2.2.1.1 理性小農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代表了理性小農理論在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重要應用,他深入分析傳統農業的特征,并從經濟人假設的視角研究了理性小農的行為,認為農戶在可獲得的信息和資源下,會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決策,致力于追求帕累托最優[120]。波普金(1979)在舒爾茨的研究基礎上,對理性小農理論做了進一步討論,指出農戶是理性的個體,追求家庭福祉的最大化,他們的生產經營決策不單局限于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且會權衡短期和長期利益。總的來說,古典經濟學中與理性小農理論有關的研究成果為理解農戶的行為決策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2.1.2 有限理性人假設
有限理性的代表性人物是赫伯特·西蒙,修正了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決策行為往往受到信息有限、認知能力受限以及時間和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他們并不總是能做出符合最大化效用或利潤的理性決策[121]。Simon認為,個體在面對復雜的決策時將無法全面獲取和處理所有信息,也難以進行準確的效用計算,因此他們會采取一些簡化的決策策略,如滿意原則、局部優化等。有限理性假設在行為經濟學和組織理論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更真實地描述和解釋人們的實際行為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也促使經濟學家重新思考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認識到人們的決策行為可能并不總是符合經濟學模型中的理性預期。
.................................
第三章 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現狀及理論分析框架構建 .................... 26
3.1 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現狀分析 ............................... 26
3.2 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特征分析 ....................... 27
第四章 調查問卷設計與樣本描述統計 .......................... 31
4.1 問卷設計與預調查 .............................. 31
4.1.1 問卷設計 ....................................... 31
4.1.2 問卷預調查 ................................ 33
第五章 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的政策偏好與偏好異質性分析 ............ 40
5.1 問題的提出 ................................ 40
5.2 政策偏好與偏好異質性的揭示方法 ........................... 40
第七章 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的優化策略建議
.1 基于農戶偏好,完善濕地保護激勵方案創設
研究結論表明,當農戶的偏好被納入到政策設計時,對比無優化策略情景時的采納率,此時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采納率顯著提高。這說明在濕地保護激勵方案的創設過程中,注重從農戶偏好與需求的視角進行有效的政策設計,能夠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提高海岸帶農戶對政策的響應度和支持度。
7.1.1 從農戶偏好及其異質性角度思考政策設計
從農戶偏好及其偏好異質性的角度來看,完善濕地保護激勵政策設計顯得尤為重要。農戶偏好反映了他們對濕地保護行為的態度,而這種偏好的異質性意味著不同農戶對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行為意向動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考慮農戶偏好及其異質性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準確地制定激勵措施,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具體而言:首先,本研究通過選擇實驗的方法實現了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激勵策略的方案設計,從海岸帶農戶自身的偏好與需求出發,打破了傳統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濕地保護行動困境。這種政策偏好的探索方式有助于了解農戶的看法,在確保政府主體依然保持濕地保護主導作用的前提下,依據海岸帶農戶自下而上參與式的選擇偏好進行濕地保護行為激勵策略設計,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更多的海岸帶農戶參與到濱海濕地的保護行動隊伍當中,進行可持續的農業與漁業生產。第二,結合選擇實驗的分析結果,將濕地保護行為激勵政策向農戶較為偏好的合同年限、補償方式、社會規范來源以及補償金額適當傾斜,并且考慮到農戶對社會保障補償的強烈需求,未來的濕地生態補償項目設計需要加入對社會保障的考慮,根據農戶的現實需要提供有效的生態保護補償方式。第三,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農戶的偏好異質性是政策制定者必須考慮的因素。結果表明,在信息助推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多、時間偏好越低、保護態度越積極、描述性和命令性規范感知越強的農戶更偏好于采納濕地保護行為。基于此,在前期濕地保護行動發起時,可以考慮先重點從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年收入多、時間偏好低、保護態度積極、描述性和命令性規范感知強的農戶入手,由這類群體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進而形成羊群效應和朋輩壓力,促使其他農戶參與到濕地保護集體行動當中。此外,靈活而不僵化的濕地保護激勵方案能夠使一些政策屬性適應不同類別農戶的偏好,即政策設計需要及時調整和適應當地農戶的需求,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濕地生態保護阻力,進而更好地提高濕地保護行為采納率。
決策模擬論文參考
.............................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廣西北部灣濱海濕地為例,選取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三個典型濱海濕地類型的周邊海岸帶農戶為研究對象。首先,本研究對國內外文獻進行了系統梳理,包括濕地保護行為研究、農戶保護行為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研究、農戶政策偏好與行為模擬研究,然后界定了海岸帶、海岸帶農戶、濕地、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等相關概念,并重點介紹了農戶行為理論、理性選擇理論、助推理論和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為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奠定理論基礎;其次,圍繞保護成效、存在問題、政策實施情況等對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述,并進一步地結合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假設,剖析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特征,進而構建起本研究的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理論分析框架;
(1)保護態度、規范感知、時間偏好、人口特征等內部因素,以及信息助推、生態補償和社會規范等外部政策情境因素均會影響海岸帶農戶采納濕地保護行為。這為從內部因素和外部政策情境因素構建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行為模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本研究應用選擇實驗和基于主體建模的耦合方法探究由于海岸帶農戶濕地保護激勵政策偏好所引起的濕地保護行為決策。
(2)通過采用選擇實驗(CE)分析了海岸帶農戶采納濕地保護行為的政策偏好和政策響應。結果發現:第一,信息助推提高了海岸帶農戶對濕地保護方案的選擇,農戶是否接收到外界信息提示對其政策屬性偏好有顯著影響,具體表現為:在信息助推的干預下,海岸帶農戶增加了對長期濕地保護合同年限和社會保障補償的偏好。這也反映出信息助推與社會保障補償的聯合干預有助于促進海岸帶農戶采納濕地保護行為。第二,海岸帶農戶愿意選擇多元化的濕地保護行為激勵方案,并且偏好于一次性現金補償、社會保障補償、中長期合同年限,以及由親朋好友鄰居建議參與濕地保護的多元化激勵方案。第三,在信息助推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多、時間偏好程度越低(遠視)、保護態度越積極、描述性規范和命令性規范感知越強的農戶更偏好于選擇濕地保護行為激勵方案。而且,具有現狀偏誤的農戶(短視型農戶)更偏好于一次性現金補償,而對當下偏好程度較低的農戶(遠視型農戶)對就業和社會保障補償更感興趣。海岸帶農戶對于生態補償方式三個水平值的偏好順序依次是:社會保障補償>一次性現金補償>就業補償。第四,隱含價格測算結果表明,信息助推、一次性現金補償、社會保障補償、親戚建議、鄰居建議和朋友建議等政策屬性能提高海岸帶農戶采納濕地保護行為的效用水平。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