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論文
時間:2014-12-07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admin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現狀
1.1.1 國外學習心理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則早在 1901 年就開始了學習心理方面的研究。學習理論主要分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代表人物為華生、斯金納、班杜拉和桑代克。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斯金納制造的斯金納箱,分別通過對鴿子和白鼠的實驗發現,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于強化作用的結果,人的學習是否成立關鍵在于強化。當一個操作發生之后,緊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時,那么,這個操作的強度(概率)就增加。班杜拉在大量實驗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并將學習分為直接經驗學習和觀察學習兩種形式。桑代克從動物學習的實驗發現,動物的基本學習方式是試誤學習,人類的學習方式可能要復雜一些,但本質是一致的。他同時認為試誤學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從桑代克的試誤說可以得知,通過練習可以學會知識,總結經驗和規律則可以促進學習。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中代表人物是皮亞杰、布魯納、奧蘇貝爾、托爾曼和加涅。皮亞杰闡釋了學習發展需要經過同化和順應,即先根據?已有圖式來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過程,而當舊的方式在探究過程中無法奏效時,學習者或許會根據新的信息或經驗來修改已有的圖式。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生的心理發展,雖然有些受環境的影響,并影響他的環境,但主要是獨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認識程序的。教學是要幫助或形成學生智慧或認知的生長。他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要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學生形式,而表征系統發展的順序,可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發現學習的方法。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表明,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通過學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輸入到感覺登記器,形成瞬時記憶,借助注意將這些信息以語義的形式貯存在短時記憶中,然后經過復述、精細加工、組織編碼等,則進入長時記憶。
.........................
?1.2 研究方法、主要內容和創新點
1.2.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方法力求體現多樣化,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觀察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評述,把我國內外動態,借鑒已有的國內外對于學習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模式的相關理論和教學實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學生心理對學習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
(3)實驗研究法:通過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探討其在人力資源管理學課堂中應用的基本策略。
(4)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學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本課題進行綜合研究。
(5)個案研究法:針對研究對象群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即實驗班學生中的某一學生,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
(6)比較研究法:采用前測分析法和后測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比較,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
(7)定性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8)觀察法:對學生在實驗前后的不同反應進行感官上的直接觀察,從而獲得相關資料。
...........................
第二章 學習心理的相關理論介紹
2.1 學習的聯結理論
2.1.1 桑代克的“試誤—聯結”學習理論
桑代克將饑餓的動物(貓或老鼠)關于迷籠之內,饑餓的動物可以用抓繩或按鈕等不同的動作逃出籠子取得食物。動物第一次被關進迷籠時,盲目地亂撞亂叫,東抓西咬。一段時間后,它可能做對了打開迷籠門的動作,逃出籠子取得了食物。桑代克重新將它關入籠內,并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它做出打開籠門的正確動作所用的時間。實驗發現隨著放入次數的增加,打開籠門的時間在逐漸減少。?
?2、關于學習規律的觀點
(1)主要的三條學習律
1)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桑代克認為聯結的加強或削弱取決于學習者的心理準備。饑餓的動物在學習前有滿足肚子需要的心理準備,為了得到食物,它要設法逃脫,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就容易形成;如果它是飽的狀態,對食物的需求和滿足感不充足,它就會?安靜地呆在籠子里,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建立就比較慢。
2)效果律(law of effect):桑代克認為對同一情境所做的幾種反應中,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那些能使動物滿意的反應將會更加牢固地聯結于這一情境。因此,當這一情境再次出現時,這些反應也更容易再次出現。相反,那些使動物不適應的反應,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將會削弱與這一情境的聯系,因此,當這一情境再次出現時,這些反應則減少出現。也就是說,滿足或不適應的程度越多,聯結的增強或減弱程度也越多,這就是效果律。?
?3)練習律(law of exercise):桑代克認為,動物對某一情境刺激作出反應形成的聯結強度,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與其在這一情境中形成有效聯結的次數成正比,并與這些聯結的平均強度和平均持續時間成正比,這就是練習律。
...................
?2.2 學習的認知理論
2.2.1 格式塔的完形學習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實驗,證明了黑猩猩的學習是一種頓悟。在他們看來,學習就是知覺的重新組織。這種知覺經驗變化的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之所以產生頓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當前問題情境的整體結構,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過去經驗的痕跡,心智本身具有組織力的作用,能夠填補缺口或缺陷,因此服從于知覺的組織律。頓悟的過程就是相應的格式塔的組織(或構造)過程的主動過程,因此,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動的過程。?
格式塔心理學家同時認為,通過學習,會在頭腦中留下記憶痕跡,記憶痕跡是因經驗而留在神經系統中的。但這些痕跡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即完形。因此,學習主要不是加進新痕跡或減去舊痕跡的問題,而是要使一種完形改變成另一種完形。這種完形的改變可以因新的經驗而發生,也可以通過思維而產生。
一個人學到什么,直接取決于他是如何知覺問題情境的。如果一個人看不出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那么他對事物的知覺就還處于無組織的、未分化的狀態,因而也就無所謂學習了。學習的方式,通常是從一種混沌的模糊狀態,轉變成一種有意義的、有結構的狀態,這就是知覺重組的過程。
...........................
第三章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可能出現的學習心理問題及分析...................34
3.1 當代大學生心理現狀.....................34
3.2《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特點....................34
第四章 學習心理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應用的現狀調查分析——以景德鎮學院為例.......42
4.1 調查分析的時間和對象......................42
4.2 調查分析中的相關設計..........................42
?第五章 學習心理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應用的教學實踐研究——以景德鎮學院為例..........56
5.2 實踐研究的步驟.........................57
5.3 針對實踐研究中出現的相應心理問題給出模擬教學方法................58
第五章 學習心理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應用的教學實踐研究——以景德鎮學院為例
?5.1 實踐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從景德鎮學院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在學習《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
2、實驗研究法:通過設計適應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二學生的教學方法,探討其在《人力資源管理》課堂中應用的基本策略。
3、個案研究法:針對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二學生中的某一學生,進行訪談式調查,找到其學習方式、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等。
4、比較研究法:采用前測分析法和后測分析法,對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二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比較,對前后教學效果進行分析。?
?5、觀察法:觀察教師自身的教學模式,以及對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二學生在改變教學模式前后的不同反應進行感官上的直接觀察,從而獲得相關資料。
6、定性分析法:對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二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將調查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相結合,收集學生心理狀況的一手資料,通過觀察法觀察學生上課狀態和教師教授風格,再結合實驗研究法,分析適應的教學模式,并進行試用,運用比較研究法進行前測和后測的分析,最后運用定性分析法分析、綜合研究結果,并發現和解決問題。
.........................
第六章 教學實踐前后對比分析及結論
6.1教學實踐總結
1、自身實踐后的感受:本人在景德鎮學院 2012 級經濟與管理專業班調查階段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較為親密,上課過程中些許學生會與教師交流較為通暢,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但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僅僅停留在前三排學生,后幾排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期間都在處理自己的事(如玩手機、講話、開小差等)。教師在長期上課后會產生教學疲勞,導致第二節課的上課效率沒有第一節課的好,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注意力。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不僅采取了案例教學法,還對教學方法中的細節進行了關注。本人在課間和聽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實踐能達到積極的目的奠定基礎。其次,在上課過程中,不僅停留在講臺上,還在教室來回走動,督促學生認真上課。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采取自由發言和點名提問兩種方法進行,不僅讓前三排的學生與本人進行互動,而且調動后排學生的積極性。兩節課上課全過程保持積極、樂觀、興奮的情緒,并融入生活實踐,帶動學生學習興趣。
?雖然本人僅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一個章節進行教學,但是仍舊取得了理想的結果。學生上課過程中配合度高于教學策略改良前的配合度,之前沉默不語的學生也踴躍參與師生互動,學生積極性也相對提高。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