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形成機理及治理機制
時間:2016-07-05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lgg
1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有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地方化。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化趨勢,通過資本流動、對外貿易、技術轉移、提供服務而在全球范圍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經濟整體。商品、人員、技術、服務、信息、貨幣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流動,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地方化所形成的地方化經濟是指同一行業或一組密切相關的企業,由于集聚在一個特定的地區所形成的經濟,在這一區域中通過產業功能聯系能獲得外部經濟。兩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前者是指經濟交往已跨越了國界,不再局限于國家內部地方與地方之間或鄰國之間;后者則是說幾乎在每個國家中,總有一些相關企業比較趨向于聚集在某一區域,形成集聚化經濟。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而吸引資源和要素的地區必須具備相當的吸引力,集聚程度高、企業關聯性強的地方化經濟正好成為吸引外部資源和生產要素涌入的增長極;地方化的經濟在聚集了優勢資源和關聯企業后,地方市場已不能滿足區域具備競爭優勢的產品供應,促生了集聚企業進入全球化市場的動力;正是兩者的良性循環發展形成了當今世界的兩大經濟特征:經濟全球化和企業集聚化。 企業集群的存在形成了世界經濟版圖上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經濟馬賽克”,世界財富的絕大多數都是在這些塊狀區域內被創造出來的,它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發達國家(地區)中十分明顯,在發展中國家也到處可見,如美國硅谷電子產業,德國慕尼黑汽車業,法國巴黎的時裝業,印度班加羅爾地區的軟件業,中國北京中關村的信息產業,臺灣新竹的半導體,浙江柳市的低壓電器,嵊州的領帶業,江西景德鎮的陶瓷等。企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大量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金融、保險等)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的一種經濟現象[1],作為一個專業化的生產基地,企業集群匯聚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2]。企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3]。國外學者馬歇爾認為企業集群提供了專業化的人力市場,有助于勞動力共享和非正式信息的擴散[4];波特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分析認為,企業集群能降低外部企業的進入風險,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和集群規模的擴大[5];克魯格曼研究認為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或地方知識溢出使集群內企業的收益遞增[6]。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過企業集群理論、企業合作理論以及企業組織理論,分析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困境及成因;運用系統動力學,探尋集群企業合作困境形成的內在機理;針對合作困境,提出加強集群企業合作的方式,為集群或園區的管理者提升集群競爭力提供了實踐路徑;并運用博弈論闡述行業協會以及政府懲罰對企業合作策略選擇的影響,為政府及行業協會的困境治理行動提供理論參考;進一步結合合作演化理論,探究不完全信息下聲譽對企業合作行動的影響,防止企業合作中機會主義行為的出現,并提出增強企業合作的措施,為企業、政府及集群工作者的政策制定提供思路。 1)企業集群企業合作理論發展的需要,豐富了企業集群中企業合作的研究。目前國內外關于企業集群中企業合作困境的機理分析的文章比較少,本文采用系統動力學理論從知識技術溢出角度對其進行了闡述;2)從多個角度為增強集群內企業間合作提供了多種合作方式和途徑,深化了企業合作理論,在集群中探討企業合作為企業合作提供了新的視角;3)針對集群企業的合作困境,運用博弈論、系統動力學理論以及合作演化理論提出了解決措施,豐富了企業集群企業合作的方法,同時也為系統動力學、合作演化理論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
2 集群企業合作相關理論及研究綜述
2.1 企業集群概念及理論
“集群”一詞是從英文“cluster”翻譯而來的,屬于生態學中的種群概念,在牛津詞典里,cluster 是指一組在一起發育的相似的事物[19]。生物學上的集群代表一個群落,反映了群體內在的有機關聯與共生關系,體現了群體和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同時還表征了個體及整體新陳代謝的生命活力特征。經濟學上的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產業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 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20]。 最早正式提出企業集群概念的是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他于 1990 年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給出了企業集群的定義,并于 1998 年發表的文章《集群于新經濟競爭》重新闡述了企業集群的涵義,而在此之前,學者們主要以產業區、企業集聚、新產業區等來定義這種經濟現象。表 2.1 給出了經常引用的國內外企業集群概念。結合前人對企業集群的定義和本文的研究內容,本文將企業集群定義為:在某一特定產業領域中,由大量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金融、保險、研究院等)在一定區域內集聚而形成的生產網絡,集群中充溢了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
.........
2.2 集群企業合作分類、合作動因及相關理論
集群企業合作是指集群中不同企業間通過協議或其他聯合方式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目標的經營活動。它已成為集群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集群企業的合作類型依不同標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根據已有的文獻,分類標準有合作的價值鏈特征、合作設計的主體數量與形式、合作的產業特征與空間特征等。根據企業在價值鏈上的關系,企業合作分為橫向合作與縱向合作,橫向合作是指處在價值鏈同一環節上的企業之間的合作,縱向合作是指在價值鏈中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從產業聯系和企業數量這兩個維度,Schmitz[32]將企業間合作類型劃分為四種類型:水平雙邊合作、水平多邊合作、垂直雙邊合作、垂直多邊合作。見表 2.2。水平合作是指同一產業相同或相似企業間的合作,即競爭者之間的合作,垂直合作則是指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服務商之間的合作;多邊與雙邊的劃分的依據是參與合作的企業的數量。根據企業合作的空間特征,合作類型可分為本地合作和本地與外部企業合作,企業集群是一個需要與周邊環境密切聯系的動態經濟組織,群外市場、技術信息的及時反饋是集群企業制定戰略目標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除企業的集體學習外,集群的開放性同樣是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分類方式。例如,按合作雙方或多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可以分為對稱性合作和非對稱性合作,而根據合作方之間的關系是否具有正式組織形式或契約則可分為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33],依照合作伙伴合作時指向的內容合作又可以分為交易性合作和非交易性合作[34],進一步地,按照合作發生的階段,還可以將交易性合作分為交易過程合作(transacting cooperation)和生產過程合作(transformation cooperation)[35]。 本文研究的集群企業合作主要是指競爭企業間的水平合作以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垂直合作。而后文中提到的集群協作也涉及到多邊水平合作的行業協會以及產學研合作,也是為促進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作鋪墊。
..........
3 集群企業合作特性及合作演化機制 .... 25
3.1 企業集群特征 ..... 25
3.2 集群企業合作特性 ...... 27
3.3 企業合作演化機制 ..... 30
4 集群企業合作困境成因及機理....... 37
4.1 集群企業合作障礙 ..... 37
4.2 集群企業合作困境成因 ..... 38
4.3 技術過度溢出之于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形成機理 ......... 41
4.4 信息不對稱之于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形成機理 ..... 51
4.5 政府或行業協會的不作為之于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形成機理 ..... 54
4.6 社會網絡根植性之于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形成機理 ..... 56
5 集群企業合作困境治理機制 .... 59
5.1 集群企業的協會性治理 ...... 59
5.2 基于聲譽的間接互惠型合作 ...... 69
5.3 機會主義的政府性規制 ...... 76
5.4 知識外溢性的多元經濟補給 ...... 78
6 集群企業合作困境解決路徑
受管理體制落后、政策法規法制不完善、信息溝通不暢以及個體理性和整體理性沖突等宏觀環境及企業自身因素的影響,集群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往往面臨著搭便車、道德風險、規模不經濟等合作困境,如何增強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成為當地政府、集群管理者及群內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對此,本章從推進效率提升的分工結構、構建低成本的服務體系、重構多贏格局的價值鏈、配置合作創新的一體化資源以及擴張規模經濟的價值網絡六條路徑來增強集群企業合作,及時走出企業合作困境。
6.1 基于效率提升的分工結構推進
分工的本質是一種生產結構,分工的發展與深化實質就是生產結構帶有拓撲性質的變動,分工結構主要分為橫向分工結構、縱向分工結構以及混合分工結構[226]。橫向分工則是指同質位鏈條的分解。同質位是指在價值創造過程中處于相同層面或具有完全對等權力的生產環節。從產品生產角度來看,橫向分工最終產生兩個結果:同質產品的差異化以及異質產品的多樣化。也正因此如此,營銷理論誕生了差異化戰略和多樣化戰略。縱向分工是指按照權力上下級關系或技術關聯上下游關系所進行的鏈條式分解。價值鏈側重于子系統之間順序式的上下游關系,因而波特所提出的價值鏈分解問題其實就是縱向分工的另一種表述。從基本構成層面,價值鏈可劃分為原材料、零部件采購,生產市場營銷、批零服務等前后聯系的價值增值環節。混合分工是縱向分工與橫向分工共存的有機結合。與橫向和縱向分工結構不同,混合分工結構是網絡型的,而非線型的。
..........
結論
本文在厘清企業集群理論及集群企業合作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簡述了集群企業合作特性及合作演化機制,緊接著分析了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成因及內在機理,針對合作困境給出了解決方式與解決途徑,并就集群企業協作體系構建給予了相應的建議。論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①在梳理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基礎上,從企業、政府、市場及社會多個角度分析了合作困境的形成原因,并通過建模及數值模擬闡述了集群企業合作困境形成的內在機理。研究發現,在有限理性雙寡頭企業主導的集群中,產量演化軌跡產量調整速度、溢出效應等產量系統參數,當產量調整幅度比較大時,適度的溢出有利于提高合作企業的利潤,而過度的合作溢出則會導致產品產量的紊亂,進而降低企業再次合作的動力,形成合作困境。
②從多個角度提供了解決集群企業合作困境的途徑。通過懲罰措施對集群企業在一次性合作與重復合作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規制,研究發現,適度的懲罰有利于企業合作的開展,防止“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的出現。此外,利用基于聲譽的間接互惠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外生型集群企業合作困境,并給出了不對策略的最優反應區間。最后,針對集群資源的有限性,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實現集群企業生態位重疊部分有序競爭,并通過基于知識外溢的多元化經濟擴大集群企業的生態位寬度,延長集群的產業鏈。
③以多種方式增強集群企業間的合作。從推進專業化分工結構、調整差異化產品結構、構建低成本服務體系、重構多贏格局的價值鏈、優化一體化資源配置及擴張規模經濟的價值網絡六個方面提高集群企業合作方式集聚化程度。并通過建模和數值模擬得出,在生產差異化產品的雙寡頭企業主導的的集群中,集群分為內企業合作溢出越高,越有利于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及企業利潤的提高。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老字號企業懷舊文化資產對品牌影響力的作用機理研究2016-05-23
- 航空工業企業跨業務協同價值生成機理研究2016-07-11
- 技術標準化的政府作用機理與政策研究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