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統GMM估計的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實證
時間:2016-11-10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lgg
第一章 導 論
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0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4 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 635910 億元,首次超過 60 萬億,成為經濟發展速度最為迅猛的國家。但是,若考慮人口因素,以人均 GDP 衡量我國的經濟規模,則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結構失衡、產能過剩、資源短缺等問題依然突出。2014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2014 年 9 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中指出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由中低端水平邁向中高端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2015 年 12 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落實“十三五”規劃,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因素,為我國今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提供相應的依據,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經濟學中,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金融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其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金合理流動的作用。金融發展主要包括金融規模的擴大與金融結構的優化這兩個方面。金融規模可通過金融資產的絕對數量來衡量(黃達 2004),通常包括直接融資額和間接融資額。金融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增強,金融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會增加金融體系自身的脆弱性,削弱金融系統的抗風險能力,一旦遭遇較大的沖擊就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因此,金融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兩面性。金融結構的定義起源于 Goldsmith(1969)的疑問,即金融結構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金融結構通常被定義為一國現存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之和,這包括各種現存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的相對規模、經營特征、經營方式,金融中介機構中各種分支機構的集中程度等。金融結構的優化不僅對微觀經濟運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關系著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方面。
..........
1.2 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
全文的主要內容可概括如下:第一章,導論。本章主要介紹了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國內外學者對此領域的研究情況,并闡述了論文可能的創新之處。 第二章,我國金融發展的演進階段。本章按照時間順序,將金融發展分為數量擴張階段、結構調整階段、深化完善階段,并進行詳細的說明和闡述。 第三章,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分析。運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的 AK 模型,對金融發展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其中金融發展主要分為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而金融產業結構和金融市場結構是金融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者均通過影響資本邊際生產率、儲蓄投資轉化率以及儲蓄率來對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影響。 第四章,實證分析。在系統梳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實證檢驗:首先,參照相關文獻將衡量金融發展的指標分為金融規模、銀行集中度、直接融資比例,將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劃分為經濟增長結構指數、經濟增長穩定性指數、經濟增長福利指數以及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指數四個維度,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權重進行測算,得到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最后以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為被解釋變量,以金融規模、銀行集中度、直接融資比例為解釋變量構建“系統 GMM”模型進行估計,實證結果表明:金融規模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金融規模的擴大不利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銀行業集中度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增加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加劇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不顯著。 第五章,政策建議。根據實證結果,從適度縮減金融規模、降低銀行集中度、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等三個層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
第二章 我國金融發展的演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4)—數量擴張階段,在該階段完成了中央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四大國有銀行的建制,該階段銀行經營混亂,缺乏風險防范和自控意識,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資產;第二階段(1994-1997)—結構調整階段,在該階段分別對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調整,銀行機構的調整主要包括開展資產負債管理、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等,非銀行機構的調整是指大力發展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信托市場等,該階段銀行業風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經濟增長勢頭迅猛,但是金融結構矛盾依然很突出,銀行信貸投放結構與證券融資結構依然不合理;第三階段(1997 至今)—深化完善階段,在該階段銀行貸款和貨幣供應量持續增長,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金融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發,我國的金融規模持續擴張、金融結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化,但是,融資結構、信貸結構等方面依然不夠合理,不利于提高經濟增長效率。與此同時,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制,我國也在積極主動的調整金融規模與金融結構,以建立適合我國經濟發展和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提升我國金融發展的效率和層次,因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開展對我國金融規模、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質量之間關系的研究,對引導金融規模適度發展和合理調整金融結構使其更好服務于經濟,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2.1 數量擴張階段
為了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應建立一個全方位的、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以發揮金融系統籌集融通資金,引導資金流向,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的作用。在該階段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包括中央銀行的建立、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組建以及商業銀行體系的形成等。在 1984 年之前,中央銀行既辦理著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商業銀行業務,又履行著發行貨幣、制定貨幣政策、代理國庫等中央銀行的職能,這不利于中央銀行更好地發揮自身在宏觀調控和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在 1984 年之后,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把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一些業務交給當時的中國工商銀行,自身專門履行中央銀行的職能,具體職責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統一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保證幣值穩定;第二,代理國庫、為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第三,中央銀行既對金融機構進行管理,又服務于金融機構。
............
2.2 結構調整階段
經過 1992 年全面籌措,1993 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金融體制的改革目標,對當時的銀行體系和非銀行體系都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銀行體制的改革主要針對資產負債業務進行管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中呆賬、壞賬的比例日益增加,致使資本充足率遠遠低于《巴塞爾協議》規定的最低要求。為了使我國的資產負債比例達到國際標準,我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進行管理。1994 年,中央銀行發出《關于對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通知》,自此我國商業銀行正式實行資產負債管理。1996 年,中央銀行正式下發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辦法,將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納入統一的指標體系進行考核,更加全面的反映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水平,從而更真實的衡量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經過第一階段的發展,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種類上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與此同時,相關管理機構也不斷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管理,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確保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規范、健康發展。第二階段,我國非銀行機構的改革主要包括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等。我國保險行業由獨家壟斷的經營模式發展到“老牌”、“民營”、“外資”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是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登陸上海,在當時的保險行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從此,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行業格局。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于 1990 年和 1991 年成立,這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正式形成,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正式頒布,為我國證券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92 年 10 月,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推出第一張鋁期貨標準合約,象征著現代意義的期貨市場在我國的真正建立。自此,我國期貨市場建設不斷完善、持續發展。
..........
第三章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分析 .... 15
3.1 理論模型 .... 15
3.2 作用機制分析 .... 16
3.2.1 金融規模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分析 ........ 16
3.2.2 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分析 ........ 17
第四章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作用的實證研究 .... 20
4.1 指標選取 .... 20
4.1.1 金融發展指標 ........ 20
4.1.2 經濟增長質量指標 .... 21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標權重測算 ........ 22
4.3 模型構建和變量選擇 ........ 24
4.4 基于系統 GMM 模型的檢驗與估計 ........ 25
4.4.1 模型選取依據 ........ 25
4.4.2 模型合理性檢驗 .... 26
4.4.3 模型結果分析 .... 26
第五章 基于改善經濟增長質量視角的金融發展建議 ........ 28
5.1 適度縮減金融規模,促進信貸合理增長 ........ 28
5.2 降低銀行集中度,促進銀行業競爭 ........ 29
5.3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優化金融法制環境 ........ 30
第五章 基于改善經濟增長質量視角的金融發展建議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卻面臨著金融規模過度擴張、四大國有銀行依然占據主體地位、直接融資比例較低等一系列問題。為進一步分析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本文選取我國 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0—2012 年度的面板數據,采用系統 GMM 方法分析了金融規模、銀行集中度、直接融資比例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以及經濟增長質量各方面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總體來看,金融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銀行集中度的降低能顯著促進我國經濟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直接融資比例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作用不明顯。此外,經濟增長質量指數以及各方面指數對前期指數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和繼承性。從經濟增長質量分項指標來看,直接融資比例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穩定性指數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表明直接融資比例的擴大加劇了經濟波動,降低了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本研究從適度縮減金融規模、降低銀行集中度、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等三個層面提出如下建議:
5.1 適度縮減金融規模,促進信貸合理增長
研究表明:金融規模與經濟增長質量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這意味著金融規模的擴大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結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化,但是金融結構的優化程度遠遠趕不上金融規模的擴大,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推動作用更多的體現在金融規模的擴大上。如果進一步分析,金融規模的擴大更多是以間接融資的方式來體現,即銀行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張。直接融資規模雖然也有所增長,特別是以股票和債券為代表的票據市場發展迅速,但是相對于間接融資規模來說占比還是非常小的。與此同時,銀行信貸規模的過度擴張還會導致資本流向房地產市場,引發房地產泡沫,不利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但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銀行貸款又是企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渠道。因此,要適度縮減金融規模,促進信貸合理增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把握好信貸投放的節奏和力度。銀行應結合宏觀經濟形勢、自身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能力,在控制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均衡把握貸款投放的節奏和力度,實現信貸在季度、月度末以及月度之間的平穩投放,避免貸款在月度、季度之間大幅波動,努力實現“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結構改善、風險防范”的信貸投放要求。 第二,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就地區而言,央行應充分發揮中央銀行的職能作用,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努力加大對西部的有效信貸投放,為西部地區創造良好的金融宏觀環境。就產業而言,央行應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切實加大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簡化審貸流程,確保其合理的信貸需求得到滿足。
.............
結論
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之間相互作用。一方面,金融發展對金融監管的機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金融發展的規模和結構不相同,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也就不相同,而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風險,因此,金融發展的水平不同,隨之而來的金融監管也需要與之相對應。另一方面,金融監管的機制也會對金融發展產生作用,只有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水平相適應,金融發展才會得到優化,金融監管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金融發展,要完善金融監管,使得金融監管成為優化金融結構的推動力量。 具體而言,我國的金融監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突出風險防御的重要位置,實現由“合規性監管”到“風險性監管”的轉變;第二,創新監管理念,更新監管技術,引進高層次監管人才,運用科學的、合理的監管方式,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促進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第三,引入動態監管機制,打擊被監管者的投機心理,引導被監管者理性投資。與此同時,為了增強金融體系的活力,金融監管還要提供一個適度寬松的環境,使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的金融機構監管的作用。金融監管部門依據實際界定監管范圍,減少過度干預,促進金融產品的多樣化和金融服務的立體化,為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提高我國金融行業的整體實力。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貿易開放對我國金融發展的影響研究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