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效率研究
時間:2017-03-30 來源:www.xayqsn.com作者:lgg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材料,其使用范圍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家電行業、冶金行業、汽車船舶業、建筑制造業以及航天航空業等都要使用到有色金屬原料或產品,有色金屬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有色金屬資源在世界重金屬儲量的排名中位居前列,在多種稀有金屬的儲量排名更是位居世界第一。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及工業化、現代化和科技發展的需要,我國大力興建采礦、冶煉和壓延加工制造企業,逐漸形成了包括勘探、采選、冶煉、加工、科研、貿易等一套完整的體系和產業鏈。 近十幾年以來,我國有色金屬產量保持年均 29.8%的增長態勢,有色金屬礦采選產量和有色金屬加工產品產量也得到巨幅增長。同時,我國在主要有色金屬的消費量上持續增長,銅、鋁、鉛、鋅的消費量均在世界前列,我國已然成為了最大的有色金屬消費國。這些亮眼數據背后伴隨的是有色金屬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迅猛增長。進入 21 世紀以來,有色金屬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得到了跨越式增長,由 2000 年的 39.75 億元增長到2014 年的 7439.6 億元。有色金屬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占行業的 30%左右,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行業 70%左右。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投資力度要遠遠超過采選業,且投資的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國際有色金屬價格的高漲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對于有色金屬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涌入到有色金屬行業。國內外對有色金屬原礦及制品的需求刺激了有色金屬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國內有色金屬行業與世界有色金屬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波動對我國的影響愈發深遠。 2008 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很快影響到實體經濟,有色金屬行業不可避免地遭遇巨大沖擊,價格暴跌,需求銳減,大量的庫存得不到消化。有色金屬行業整體盈利狀況遭遇下滑,市場大量隱性庫存進一步加劇供需矛盾,大量企業面臨虧損,高額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大幅縮水。有色金屬繁榮時期,對于市場的判斷過于“樂觀”,大量資源聚集到有色金屬領域,導致行業內產能過剩現象嚴重,我國鋁行業就是產能過剩的典型代表。隨后,國家出臺一系列“救市”政策,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屬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有色金屬行業受國家政策的引導與支持,為了應對危機和保收入,逆勢繼續擴張。
...........
1.2 概念界定
學術界對于微觀層面的經營效率研究多數從企業出發,認為企業是社會經濟系統運行中存在差異的個體,以企業自身經營發展和實現企業價值為目標,來分析企業在實現社會價值以及自身發展而進行的經營活動的合理性。本文研究的經營效率是從實現企業自身經營目標、提升企業價值以及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的,關注的是企業在投入產出上的對比關系。本文參照國內外對經營效率的普遍定義,認為經營效率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是一種相對概念。 本文以上市公司為例對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效率進行研究,以單位投入實現產出最大化或者相同產出下付出最小的投入來作為計算經營效率的基礎,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投入產出的對比關系便是經營效率的體現。本文將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效率界定為: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體現的是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最大化地發揮各種投入資源的效率,以及通過經營活動來獲得最優的產出。該經營效率不僅僅體現投入產出水平,還反映出經營管理水平、市場競爭能力、持續經營能力和影響未來發展的能力等。 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分別從行業整體、產業鏈、所有權性質、規模和區域來對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效率進行研究,將測算出的上市公司綜合效率平均值來代表行業整體、產業鏈不同環節、不同所有權性質、不同規模和不同區域的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效率狀況。數據包絡分析法對綜合效率(即本文稱為的經營效率)進行分解,得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是在去除規模因素的前提下,反映出對資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和技術水平對產出的貢獻,不僅僅包括狹義的實際生產技術水平,還包括經營管理水平、領導者能力、產品市場波動、組織管理完善度等因素。規模效率反映了在現有資源和生產能力下,經營規模對于經營效率的作用和影響。結合本文研究目的,本文以綜合效率為探討的核心,結合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來對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效率進行詳細綜合分析。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本文主要針對有色金屬行業的經營效率問題進行研究,通過查閱大量文獻,本章整理總結出國內外行業經營效率評價、經營效率評價方法、經營效率評價指標以及有色金屬行業的相關研究成果,并進行文獻述評。
2.1 行業經營效率評價研究
國外對于行業經營效率的研究起源較早,研究涉及的行業也比較廣泛,且多數研究以行業內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企業來揭示行業的經營效率狀況。 銀行業經營效率研究,Sherman & Gold(1985)首次應用 DEA 模型對 14 家商業銀行分行的經營效率進行研究。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運用 DEA 方法進行商業銀行效率進行研究[1]。Wheelock & Wilson(1999)運用基于 DEA 的 Malmquist 指數對美國1984—1993 年間不同規模類別下的商業銀行經營效率進行了比較研究[2]。Sathye(2001)運用 DEA 模型評價了澳洲銀行業的投入產出效率[3]。Ariff & Can(2008)以 1995—2004年間 28 家中國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運用 DEA 方法對其成本、利潤效率及動態變化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我國銀行業利潤效率低于成本效率,并且國有性質銀行的這兩個效率值遠低于股份制銀行[4]。此外,John P. Bonin(2005)[5]、Iftekhar Hasan(2005)[6]、Steven Fries & Anita Taci(2005)[7]等也運用 DEA 方法對銀行經營效率展開了研究。 人壽保險業經營效率研究,Hironfumi 等人(1997)以 1998—1993 年日本人壽保險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面板數據,運用 DEA 方法研究了公司的生產效率以及生成力變化[8]。J.David & Xiaoying Xie(2008)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以及 Malmquist 指數對美國財產責任保險業 1994—2003 年間的并購重組所帶來的經營效率的變動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并購方與非并購方在并購活動中存在不同的效率變化[9]。
........
2.2 經營效率評價方法研究
Farrell(1957)最早從微觀層面探討了企業效率研究的新方法,提出了前沿生產函數概念,即利用生產函數、成本函數和利潤函數來評價效率[36]。美國咨詢公司 Stern,J.M,Stewart 等開創了又一種經營效率評價方法:經濟增加值法(EVA)。Stern(1994)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經濟增加值的含義進行了闡述,即考慮了股權資本成本后的剩余利潤,它是稅后凈營業利潤扣除資本成本的利潤額[37]。Coles(2001)在雜志上發表的文章認為,可以將經濟增加值法納入到公司業績指標和首席執行長官的績效考核中[38]。Krzysztof Jajuga,Andrzej Sokolowski & Hans-Hermann Bock(2002)對由美國學者T.L.Saaty 在上世紀 70 年代提出的層次分析法進行論述,指出該方法通過分解與決策有關的元素來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在評價上具有簡單全面地優點,但賦權偏向于主觀化[39]。Fatemi(2003)指出,EVA 因其具備能夠較好地評價經營效果等優點,越來越多的公司管理者以及學者將 EVA 作為一種指標納入到工作業績和研究當中[40]。L.A.Zadeh(1965)創立了模糊數學理論,提出了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多元評價指標中引入模糊性因素,并進行模糊選擇,再按照數學模型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很好地解決了判斷的模糊性及不確定性問題[41]。Aigner,Lovell & Schmidt(1977)[42]和 Meeusen & vanden Broeck(1977)[43]分別獨立提出了隨機前沿面生產函數用來度量效率。隨機前沿分析法包括隨機前沿產出函數分析,通過函數來觀察在一定投入下,能夠達到的最大產出,即所謂的前沿產出。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后來常被研究者用于效率的評價。Battese & Corra(1977)[44] 和 Meeusen & vanden Broeck(1977)[43]均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分別對行業內不同企業和不同行業企業的技術效率進行了研究,將該方法引入到了實證研究當中。Schmidt & Sickles(1984)在總結以往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隨機前沿分析法在實證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少缺陷:該方法估計的結果與實際可能有不一致;某些參與到效率分解的假設與現實可能存在偏差,且假設穩健性不夠好;技術效率與其他回歸變量可能存在的關聯性給估計過程造成困難,影響估計的結果準確性[45]。Robert Kaplan & David Norton(1996)提出了平衡計分卡法,從財務、顧客、業務流程和學習與成才四個方面,綜合考慮影響經營績效的各個因素,使非財務指標評價更加完善,但是也存在復雜和操作繁瑣等缺點[46]。A.Charnes、W.W.Cooper & E.Rhodes(1978)在研究數學、管理學、運籌學和計算機學科交叉問題時創建和命名了數據包絡分析法,該方法是在 Farrel(1957)的“相對效率評價”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該方法以線性規劃理論為工具,對具有相同類型的多個投入和輸出決策單元之間進行有效性評價[47]。
..........
第三章 經營效率評價模型構建 ............. 17
3.1 經營效率評價方法選取 ............. 17
3.2 樣本選取與劃分 .............. 20
3.3 投入產出指標與數據來源 ......... 23
3.3.1 指標選取原則 ........ 23
3.3.2 投入產出指標選取 ........... 24
3.3.3 數據來源 ..... 25
3.4 描述性統計與數據處理 ............. 25
3.4.1 描述性統計 ............. 25
3.4.2 數據處理 ..... 33
第四章 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分析 ........... 35
4.1 有色金屬行業整體經營效率分析 ......... 35
4.2 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經營效率分析 ........ 40
4.3 行業各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及規模報酬分析 .............. 46
第五章 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多維視角剖析 ...... 52
5.1 基于所有權類別的上市公司經營效率比較 .............. 52
5.2 基于規模類別的上市公司經營效率比較 ........ 55
5.3 基于區域劃分的上市公司經營效率比較 ........ 58
第五章 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多維視角剖析
上一章從行業整體以及產業鏈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 2007—2014 年的經營效率以及動態變化趨勢,并分析了其影響因素。由于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中的構成是多樣的,僅僅從行業整體或者產業鏈去分析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還不夠全面。 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的構成是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劃分的,依照所有權性質,可以分為國有與非國有類上市公司;依照規模類別,可以分為大型、中型與小型類上市公司;按照所屬經濟區域,可以分為東、中與西部地區上市公司。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構成的多樣性,也促使不同的利益群體從不同方向關心經營效率狀況,因此,以多維視角對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進行分析不僅能滿足不同利益群體需要,還能夠對該行業了解的更加全面深入。
5.1 基于所有權類別的上市公司經營效率比較
我國國有上市公司在國家政策、資源要素分配上與非國有上市公司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在有色金屬行業中,存在某些國有上市公司連年虧損卻持續擴張產能,同樣存在一些非國有上市公司在市場環境惡化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定的增收和盈利。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了資源的配置依靠計劃和市場兩只手,不同所有權類別的上市公司均受市場影響,但國有上市公司受國家力量的支配顯得尤為明顯。國有上市公司的管理體制使得許多經營活動選擇帶有明顯的政策導向,非國有上市公司經營政策的調整受國家干預的程度相對國有小一些,自主調控能力強一些。那么,在我國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中,國有類上市公司與非國有類上市公司在經營效率上是否同樣存在差距呢?經營效率處于怎樣的一個變動趨勢?為了揭示有色行業國有與非國有上市公司在經營效率上是否存在差異,或者說究竟國有上市公司效率占優,還是非國有上市公司效率占優,本節從所有權類別出發,對兩者的經營效率進行一個對比和分析。
...........
結論
本文以我國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為例,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經營效率進行了分析。全文從行業整體、產業鏈、所有權類別、規模類別和區域劃分的角度對有色金屬行業的經營效率變動情況以及影響經營效率的因素做了詳細地分析和探討,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有色金屬行業整體經營效率變動呈緩慢下滑的態勢,整個考察期內效率水平波動不大,未來幾年可能仍趨于下滑。 2007—2014 年間,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經營效率變動大致處于一種下滑的狀態,某些年份有小幅上升,整體經營效率水平表現不佳。其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經營效率在 2007—2009 年間的下降幅度在整個考察期內最大,而 2011—2014 年間的下降幅度相比小一些,波動不大。從行業經營效率變動走勢來看,未來幾年,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可能依然要面臨下滑的狀態,行業經營效率的提升存在巨大空間。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效率變動狀況深受國內外市場經濟景氣度影響,但行業內上市公司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是經營效率變動的重要因素。從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來看,行業整體規模效率水平有著良好的表現,而純技術效率成為了制約經營效率提高的瓶頸,從純技術效率著手提升經營效率才是關鍵。
(2)從產業鏈劃分來看,采選業與冶煉壓延加工業在考察期內的經營效率水平出現小幅波動,效率水平不穩定,且冶煉壓延加工業的經營效率始終好于采選業。 在考察期內,采選業和冶煉壓延加工業的經營效率變動均呈現出“大幅下降后上升下降再上升”特征,兩者的效率變動均不穩定。2007—2009 年,采選業與冶煉壓延加工業的經營效率均遭遇下滑。自 2009 年開始,兩者的效率變動則完全相反,采選業經歷了先下降后上升,而冶煉壓延加工業則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2007—2011 年間,采選業的經營效率下滑程度要比冶煉壓延加工業厲害,且兩者的效率水平差距在逐漸擴大。2011 年之后,效率水平差距有所縮小,且基本維持在一個水平上。從采選業與冶煉壓延加工業的經營效率變動趨勢差異以及兩者的效率差距可以看出,有色金屬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經營發展狀況與效率存在巨大差異。采選業與冶煉壓延加工業的純技術效率變動走勢與綜合效率變動走勢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從產業鏈環節的純技術效率水平及變動可以發現,相比規模效率而言,產業鏈不同環節經營效率產生差異的重要因素是純技術效率。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我國有色金屬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2015-11-12
- 基于EVA的永輝超市業績評價研究 2020-06-28
- 會計學視角下銀行業競爭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2020-08-07
- 太平洋壽險甘肅分公司基于價值鏈理論的全面預算管...2020-09-27
- 新能源汽車行業溢價并購下對賭協議風險研究—以東...2021-02-27
- 圓通速遞借殼上市動因及績效研究2021-03-30